甘肃成县:理论惠民 “燕”语润民心

“以前听政策像听‘天书’,现在听刘老师用大白话一讲,这些事儿全明白了!”在甘肃成县店村镇张寨村的文化广场上,刚听完宣讲的村民举着宣传手册连连称赞。这位让村民赞不绝口的宣讲人刘映轩,是成县“乡贤义务宣讲队”的一员,更是“成州燕语”系列活动中千万个“传声者”的生动缩影。
图为“成州燕语”理论宣讲大赛 折佩兰 摄
今年以来,成县深化“成州燕语”理论宣讲品牌打造,通过对宣讲内容、形式、队伍、阵地与反馈的全链条优化,如“燕子衔泥”般将理论春风化雨般送入基层,广泛开展接地气、有生气的宣传宣讲活动,让理论宣传有声有势、入脑入心,破解了基层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传播壁垒,持续构建起基层理论传播新范式。
图为驻村干部村头宣讲政策 刘建军 摄
内容破题:让“文件语”转为群众爱听的“百姓话”
“这家风就像家里的一本隐形说明书,虽然摸不着、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就像空气虽无形却不可或缺。”成县城关镇理论宣讲员李婷在社区移风易俗宣讲会上对家风重要性的大白话解读,让群众纷纷点头称是,原本觉得高深莫测的理论,经她这么一说,就像拉家常一样自然易懂。
图为“成州燕语”理论宣讲大赛 折佩兰 摄
成县在理论宣讲内容破题上,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将晦涩难懂的“文件语”转化为群众爱听的“百姓话”。成县“成州燕语”理论宣讲品牌,以贴合基层需求为宗旨,以“小切口讲透大道理”为理念,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话题,将理论转化为方言快板、情景短剧等通俗表达,结合本地案例、方言俗语解读,避免生硬说教,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真正实现理论从“文件”到“心间”的跨越。
理论宣讲员们深挖成县的历史文化、红色资源与乡贤故事,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阐释政策:有人结合本地族谱中的治家格言讲解家风建设,一句“老祖宗传下的规矩,和现在提倡的廉洁齐家、孝老爱亲是一个理儿”,让抽象的家风理念变得具体可感;农技专家则走进田间地头,用“种核桃要像养娃娃”的生动比喻,把复杂的惠农技术讲得通俗易懂。这种“政策+故事+方言”的表达范式,切实增强理论宣讲的亲切感和代入感。
“‘成州燕语’能打动群众,核心在于构建了一套贴合群众需求的内容体系。不同于传统理论宣讲的生硬说教,它始终坚持小切口讲透大道理,把宏大的政策叙事拆解为群众关心的民生议题,更让理论宣讲多了份亲切感。”成县委讲师组组长武磊说。
队伍筑基:从“专家独唱”变为“众人合唱”
理论宣讲既要有思想高度,更要接基层地气。“成州燕语”的生命力,正源于一支扎根基层的“1+10+N”宣讲队伍:“1”即县委宣讲团,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把握宣讲方向与核心内容;“10”支特色队伍覆盖多元群体,党员干部宣讲队讲政策、农民义务宣讲队说农事、文艺宣讲队演理论,各展所长;“N”则是面向不同领域的灵活宣讲力量,涵盖退休干部、技术能手、网红主播等各方人才,实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宣讲员”。
成县在完善县委宣讲团的基础上,广泛吸纳村干部、乡贤、退休教师、技术能手、农民义务宣讲员等“草根名嘴”,组建形成“党员干部宣讲队”“农民义务宣讲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宣讲队”“文艺轻骑兵宣讲队”等多支特色化基层宣讲队伍,形成专家学者引领“主旋律”、领导干部把握“新节奏”、“草根名嘴”合唱“大和声”的梯次队伍结构,发挥其熟悉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用“乡音”传递“党音”。同时,通过定期对宣讲队伍进行理论素养、表达技巧培训,实现培训赋能,确保内容准确的同时,提升沟通能力,让理论宣讲更具感染力。
“老支书宣传政策,不讲大道理,用大白话、通俗话我们都能听得懂。他通过打比方、举例子,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国家好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懂得感恩!“成县沙坝镇杨坝村村民杨希贵说。
目前,成县各类宣讲队伍已发展至200余人,形成了“群燕齐鸣”的生动局面。
形式创新:从“单向灌输”升级为“双向互动”
“课堂”宣讲、“菜单”宣讲、“竞赛”宣讲、“文艺”宣讲、“网络”宣讲等形式多样,快板、戏曲、短视频、情景短剧等载体丰富,大喇叭、文化墙、田间地头宣讲会等阵地无处不在…成县打破传统课堂限制,跳出“讲台宣讲”的传统框架,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传播格局,让理论宣讲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得生动有趣、接地气,真正实现了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
与此同时,“成州燕语”还打造了一批沉浸体验场景,让理论学习“甜在舌尖、融在日常”,文明集市的摊位旁,大妈们挑着商品,就能听宣讲员讲“城市基层治理”的故事;社区广场的滑梯边,孩子们追着气球跑,偶尔停下也能听几句“文明玩耍”的道理。
“‘成州燕语’理论宣讲品牌以理论进万家为目标,以破解基层理论传播中谁来讲、在哪讲、讲什么、怎么讲为核心,将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与本土故事融入基层肌理,打通了基层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与惠民政策伴着市井烟火气,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里。”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朝晖说。
从文明集市到手机屏幕的短视频,从田间地头的家常话到宣讲大赛的情景剧,“成州燕语”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正如宣讲员们常说的:“燕子衔泥筑巢,我们传理入心,只要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用得上,这‘燕语’就会一直唱下去。”(彭婉婷)(中国发展网)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5-72899-0.html甘肃成县:理论惠民 “燕”语润民心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