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阐明小鼠精准捕食的嗅觉神经编码机制

日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云峰团队等,首次在分子、细胞及神经环路层面,系统揭示了小鼠如何通过敏锐的嗅觉系统判断猎物的营养状态,并做出精准捕食决策的神经编码机制。在自然环境中,动物通常需要依赖气味来评估食物的营养价值。为深入探索这一行为背后的神经基础,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模拟自然捕食的行为实验系统,并以棉铃虫幼虫为研究对象展开实验。实验显示,无论处于空腹或饱腹状态,小鼠均显著倾向于捕食“已进食”的幼虫,而这一行为高度依赖于其主嗅觉系统的完整功能。
研究团队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幼虫体表挥发物中,精准鉴定出两种关键化学信号——在正常进食幼虫体表含量较高的亚油酸(LA),和在饥饿幼虫体表显著富集的(Z)-9-二十三碳烯[(Z)-9-TE]。行为学实验证实,LA对小鼠具有吸引作用,而[(Z)-9-TE]会引发回避反应,且两种效应均呈现浓度依赖性。
进一步研究发现,起源于腹侧被盖区、投射至内侧嗅结节(mOT)的多巴胺神经通路,是调控气味偏好的核心枢纽。研究团队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精准调控该通路活性,实现对小鼠行为选择的双向操控,即抑制通路会削弱小鼠对LA的偏好,而激活通路能让小鼠转而偏好原本回避的(Z)-9-TE。在细胞机制层面,研究团队借助光纤记录技术发现,mOT区的D1型和D2型多棘投射神经元,分别对LA和(Z)-9-TE表现出特异性反应。药理学实验证实,D1受体介导了对LA的趋近行为,而D2受体参与了对(Z)-9-TE的回避反应,二者形成了“跷跷板”式平衡调控机制。同时,LA和(Z)-9-TE诱发的表型在布氏田鼠和褐家鼠等野生啮齿类动物中同样存在,这提示了上述两种化合物的生物学效应或具有跨物种的保守性。
这一研究首次从分子、细胞到神经环路层面,解锁了小鼠依据气味判断猎物价值的“决策黑箱”,并为动物觅食决策行为提供了新见解。
相关研究成果以A midbrain-to-ventral-striatum dopaminergic pathway orchestrates odor-guided insect predation in mice为题,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多巴胺信号通路调控小鼠觅食行为的“跷跷板”模型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12-1900-0.html研究阐明小鼠精准捕食的嗅觉神经编码机制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