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钻研,让文物重新焕发光彩

7月盛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简称“广西博物馆”)里,“鼓动八桂 声震九州”“万卷·书生”“匠心器韵”等展览吸引大量观众或侧耳聆听讲解,或静静驻足观赏。文物伫立在柔和的灯光下,宛如穿越时空的信使,诉说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精深。
展厅背后,在广西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一间文物修复室里,韦佳媚正在对一个铜鐎斗进行修复。韦佳媚是广西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一名文物修复师。从小喜爱历史的她大学选择了博物馆学专业,201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文博行业,至今已13年。近几年,韦佳媚承担了一系列重点文物修复任务,战国双箍双色铜剑、春秋铜罍等一批珍贵文物,经她和同事之手获得新生。
“广西古代文明陈列”是广西博物馆的常设展览,近千件广西珍贵历史文物生动讲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元明清时期广西古代历史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在1号展厅,一尊春秋时期的双虎耳蟠螭纹铜罍(简称“铜罍”)格外醒目。这件1971年出土于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加会乡秧家村的铜罍被鉴定为二级文物。
工作中的韦佳媚 宾 阳 摄
“由于被土壤长期侵蚀,加上墓穴坍塌、地层变化导致的挤压撞击等,铜罍出土时锈蚀严重,碎成了几十块。”说起铜罍的修复过程,韦佳媚印象深刻。韦佳媚告诉记者,鉴于文物出土时的条件,当时的考古工作者用石膏修补了盖子的裂缝、腹部和足部的残缺部分,但由于石膏的硬度较低,原先修补好的部位开始出现裂痕和变形的情况,到韦佳媚手上时,已经是第二次修复了。
通过科学仪器对铜罍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后,韦佳媚和同事制定了一套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案,形成“建立档案—清洗除锈—翻模铸造—整形—焊接及黏接—做旧—封护”的工作流程。“由于铜罍残片较多,给拼接和焊接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需要反复调整。”韦佳媚说,在掌握专业文物修复知识的基础上,耐心、细心也是文物修复师的必备条件。
文物的破损程度不一样,修复的办法也不尽相同,但都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青铜器做旧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也是铜器修复的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能具体反映出一件铜器的修复效果。”广西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吴伟峰说,“修旧如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恢复这件青铜器原本的样子,色彩如何调配,补缺如何能够浑然一体,这对修复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韦佳媚看来,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就像医生一样,不仅要会治病,还要潜心研究病理,对文物作出预防性保护措施。“我们需要了解文物的不同个性,然后制定专属方案。”韦佳媚告诉记者,文物修复是个跨界的技术活,涉及绘画、雕塑、化学、铸造、历史等多个领域。“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虽然很枯燥,但有耐心、有兴趣,就会沉得住气。”对文物的热爱,让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工作台前,助力文物重新焕发光彩。
一路走来,韦佳媚见证了广西文物保护修复事业的巨变。“刚入职时,文物修复室只有几间小小的平房,人员不足,设备也不多。”韦佳媚告诉记者,2022年11月,广西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新建设了约800平方米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配置了文物熏蒸室、精密仪器室、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室、书画保护修复室等功能区,添置了扫描电子显微镜、便携式X射线荧光能谱仪、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等分析检测设备,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很快判断出一处铜锈是需要清除的有害锈,还是对青铜器起到保护作用而应该保留的锈。”韦佳媚表示,提升文物保护修复的软硬件条件,有助于延长文物寿命,让更多人通过文物了解历史、传承文脉。
从业十余年来,韦佳媚始终带着观察和思考,一次次与文物、与历史、与古人对话。为什么青铜器会腐蚀得那么严重?青铜器上的花纹是铸造的还是雕刻出来的?古人是怎么使用这些物品的?如何尽可能用原来的工艺和材料进行修复?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再现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从而实现“让文物说话”。
“我觉得所有的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承载着某一段历史。我的工作其实就是抹去覆盖在文物上的尘埃,还原它们的芳华。”韦佳媚说。
7月盛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简称“广西博物馆”)里,“鼓动八桂 声震九州”“万卷·书生”“匠心器韵”等展览吸引大量观众或侧耳聆听讲解,或静静驻足观赏。文物伫立在柔和的灯光下,宛如穿越时空的信使,诉说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精深。
展厅背后,在广西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一间文物修复室里,韦佳媚正在对一个铜鐎斗进行修复。韦佳媚是广西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一名文物修复师。从小喜爱历史的她大学选择了博物馆学专业,201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文博行业,至今已13年。近几年,韦佳媚承担了一系列重点文物修复任务,战国双箍双色铜剑、春秋铜罍等一批珍贵文物,经她和同事之手获得新生。
“广西古代文明陈列”是广西博物馆的常设展览,近千件广西珍贵历史文物生动讲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元明清时期广西古代历史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在1号展厅,一尊春秋时期的双虎耳蟠螭纹铜罍(简称“铜罍”)格外醒目。这件1971年出土于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加会乡秧家村的铜罍被鉴定为二级文物。
工作中的韦佳媚 宾 阳 摄
“由于被土壤长期侵蚀,加上墓穴坍塌、地层变化导致的挤压撞击等,铜罍出土时锈蚀严重,碎成了几十块。”说起铜罍的修复过程,韦佳媚印象深刻。韦佳媚告诉记者,鉴于文物出土时的条件,当时的考古工作者用石膏修补了盖子的裂缝、腹部和足部的残缺部分,但由于石膏的硬度较低,原先修补好的部位开始出现裂痕和变形的情况,到韦佳媚手上时,已经是第二次修复了。
通过科学仪器对铜罍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后,韦佳媚和同事制定了一套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案,形成“建立档案—清洗除锈—翻模铸造—整形—焊接及黏接—做旧—封护”的工作流程。“由于铜罍残片较多,给拼接和焊接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需要反复调整。”韦佳媚说,在掌握专业文物修复知识的基础上,耐心、细心也是文物修复师的必备条件。
文物的破损程度不一样,修复的办法也不尽相同,但都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青铜器做旧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也是铜器修复的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能具体反映出一件铜器的修复效果。”广西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吴伟峰说,“修旧如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恢复这件青铜器原本的样子,色彩如何调配,补缺如何能够浑然一体,这对修复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韦佳媚看来,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就像医生一样,不仅要会治病,还要潜心研究病理,对文物作出预防性保护措施。“我们需要了解文物的不同个性,然后制定专属方案。”韦佳媚告诉记者,文物修复是个跨界的技术活,涉及绘画、雕塑、化学、铸造、历史等多个领域。“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虽然很枯燥,但有耐心、有兴趣,就会沉得住气。”对文物的热爱,让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工作台前,助力文物重新焕发光彩。
一路走来,韦佳媚见证了广西文物保护修复事业的巨变。“刚入职时,文物修复室只有几间小小的平房,人员不足,设备也不多。”韦佳媚告诉记者,2022年11月,广西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新建设了约800平方米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配置了文物熏蒸室、精密仪器室、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室、书画保护修复室等功能区,添置了扫描电子显微镜、便携式X射线荧光能谱仪、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等分析检测设备,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很快判断出一处铜锈是需要清除的有害锈,还是对青铜器起到保护作用而应该保留的锈。”韦佳媚表示,提升文物保护修复的软硬件条件,有助于延长文物寿命,让更多人通过文物了解历史、传承文脉。
从业十余年来,韦佳媚始终带着观察和思考,一次次与文物、与历史、与古人对话。为什么青铜器会腐蚀得那么严重?青铜器上的花纹是铸造的还是雕刻出来的?古人是怎么使用这些物品的?如何尽可能用原来的工艺和材料进行修复?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再现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从而实现“让文物说话”。
“我觉得所有的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承载着某一段历史。我的工作其实就是抹去覆盖在文物上的尘埃,还原它们的芳华。”韦佳媚说。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6-16207-0.html潜心钻研,让文物重新焕发光彩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