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沃特海默签署合作协议 推动微孔铜箔国产国际化进程
中新经纬11月3日电 (龚宸芫)中新经纬获悉,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广州沃特海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沃特海默)近日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微孔铜箔技术的联合研发与应用推广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高性能电子材料的创新发展。
根据协议,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Srolovitz教授课题组将依托其在材料科学、微纳制造与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科研实力,携手沃特海默在微孔铜箔的制备工艺、性能优化及产业化应用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双方计划在新能源电池、超级电容器、消费电子等关键应用场景中探索微孔铜箔的新型解决方案,助力先进储能材料领域的国产化与国际化进程。
在签约仪式上,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Srolovitz教授课题组代表表示,此次合作是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实践,将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并为香港及大湾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沃特海默相关负责人认为,香港大学作为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拥有广泛的国际合作渠道和顶尖的科研资源,将助力微孔铜箔材料领域实现技术优化和迭代。
“我们基于目前技术积累,与沃特海默一起对微孔铜箔、纳米硅负极材料做性能优化,沃特海默主要负责新材料产品落地。”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Srolovitz教授课题组成员李卓远对中新经纬介绍道。
公开资料显示,微孔铜箔是一种具有精密微孔结构的超薄铜箔材料,其在表面和内部拥有大量微米级孔隙,该材料广泛应用于高端电子制造领域,如印制电路板、锂离子电池、柔性电子器件等。
李卓远透露,双方将致力于提升微孔铜箔的导电性和机械性能。
“当微孔铜箔应用到动力电池、超级电容器、固态电池等产品上时,能提升其寿命和安全性。”李卓远举例称,微孔铜箔会抑制锂枝晶产生,增强电池安全性。
公开资料显示,锂枝晶是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Li⁺)在负极表面不均匀沉积形成的针状或树枝状晶体结构。李卓远表示,锂枝晶产生易导致锂离子电池短路、起火、爆炸。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龚宸芫:gongchenyua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常涛 罗琨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3-158380-0.html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沃特海默签署合作协议 推动微孔铜箔国产国际化进程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