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晶微生物CEO张浩千:更多新型生物制造产品将不断涌现
中新经纬10月28日电 (王玉玲)“生物制造技术凭借原料可再生、过程绿色化、产物可设计等优势,在能源、化工、食品、医药等多个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成为破解传统制造业资源依赖度高、碳排放强度大、技术迭代滞后等结构性矛盾的核心抓手。”28日,上海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张浩千接受中新经纬专访时指出。
生物制造市场潜力会进一步提升
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介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张浩千认为,国家高度重视以生物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未来五年生物制造的市场潜力和投资价值会有进一步提升。对于生物制造这样需要扎根中国工业体系、影响世界的新兴产业,宏观政策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效果。
张浩千表示,生物制造借助合成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工业节能环保、农业增产提质、医疗健康创新提供富有想象力的新手段和新方案,在宏观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有望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重要贡献。
为“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谈及行业的应用前景时,张浩千表示,生物制造是一种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方式,具有原料可再生、过程清洁高效等特征,有助于推动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
“随着合成生物技术、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加速普及应用,传统生物制造产品能够通过优化或重塑生产过程实现更高生产效率,而更多的新型生物制造产品则将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生物制造已成为跨界融合创新的重要着力点,生物制造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及细分行业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张浩千说。
谈及发展生物制造的意义,张浩千表示,一是能破解传统产业困局,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中国目前产品制造仍主要依赖石油化工、有机合成及植物提取等传统制备方式,例如,传统石化塑料不仅依赖不可再生资源,且因其不可降解对自然环境和生物体健康造成威胁。而通过生物制造方式生产的 PHA(聚羟基脂肪酸酯)等材料,在具备类似塑料性能的同时还具有可再生性。
二是生物制造具有低碳、零碳、负碳特征,为“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与传统制造路线相比,生物制造工艺可从原料、生产、回收利用等多个环节促进减污降碳,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利用天然可再生的生物质原料,可实现化学过程无法合成或合成效率低的石油化工产品的生物过程合成,促进二氧化碳的减排和转化利用,构建工业经济发展的可再生原料路线。
三是生物制造能在生物安全、粮食安全等领域发挥重要支撑保障作用。生物制造产业将为国家生物安全治理、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等提供技术、产品、装备和解决方案。如通过生物制造提高药物、药材生产效率,可进一步降低药品成本,实现稀缺药材的人工合成。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王玉玲:wangyuling@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李中元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3-157773-0.html蓝晶微生物CEO张浩千:更多新型生物制造产品将不断涌现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