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麦麦科技创始人:中国有望在智慧农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
智慧农业正在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政策层面,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此外,《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也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导与支持。企业层面,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企业,正在依托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的深化与拓展。
成立于2019年的麦麦科技集团(简称麦麦科技)是用科技赋能农业产业与消费的智慧生态平台,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核心园。近日,麦麦科技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募资金额超过1亿元,估值规模超过11亿元。作为首个农业AI方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麦麦科技连续五年实现200%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研发的作物生长模型涵盖15个大品类200多个小品类近千个垂直场景。
一家初创企业何以在智慧农业赛道形成竞争优势?长远来看,中国农业加快智慧转型可能需要解决哪些痛点? 围绕上述话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对麦麦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楠进行了专访。
(麦麦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楠 资料图)
《21世纪》:麦麦科技当前启动Pre-A轮融资有何考虑?
李楠:麦麦科技2020年完成天使轮融资,此次Pre-A轮融资是首次正式市场化融资。过去六年,麦麦科技收入保持每年200%~250%的高速增长。我们在收入、利润规模以及研发人员占比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希望通过融资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此外,人工智能浪潮下,大模型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迎来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需求也较为旺盛。我们希望抓住机遇,通过更多研发投入迭代技术,在全球市场树立自身优势。
今年5月,麦麦科技与津村集团、中和物产株式会社、北海农场等十余家日本知名企业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合作进行了交流探讨。目前,我们在日本的合作项目已经进入签约阶段。伴随此轮融资,麦麦科技希望正式开启智能化征程,推动“出海”业务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21世纪》:麦麦科技2020年将业务重心转向To B端。此举带来哪些影响?
李楠:麦麦科技2019年创立之初旨在做农业服务平台。2020年疫情冲击下,我们预计投资风险加剧,公司的发展既需要关注流量、品牌,更需要关注利润和现金流。基于对整个市场的判断,我们将麦麦科技定位为把技术服务作为主要产品形态的公司,着重于为B端客户赋能,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果。
我们的经营理念并不局限于做农业平台服务,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是希望依托技术实实在在赋能农业生产,创造更多产业层面的增量价值。自2020年将业务重心转向B端客户以来,我们的业务保持翻倍增长,且净利润一直为正。
《21世纪》:麦麦科技在智慧农业领域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楠:无论是从底层模型的启动时间和数量,还是研发人员规模来看,我们都处于行业前列。
麦麦科技自2020年年末开始研发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经积累了2000多个应用项目的实践经验。迄今,麦麦科技的作物生长模型已服务全国超100万亩农田,190多个现代化农场,并完成小麦、水稻等主粮作物以及草莓、蓝莓等经济作物等15个大品类200多个小品类近千个垂直场景模型的研发。
我们建立的模型可以简单理解为用计算机量化研究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输入包括光照、温度、用水、肥料等指项,输出包括产量、糖酸比等指项。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算法将模型应用到农业生产管理中,实现全智能智慧决策。具体来说,通过模型设置的需求,参照现实情况,即采集和感知与农作物生长环境相关的各项数据,根据偏差进行调整,实施决策和指令,最终实现想要达到的生产效果。
在人才构成方面,我们是由懂农业、懂技术、懂商业化的人才构成的团队。懂农业,企业才有立身之本;懂技术,可以提升农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懂商业化,意味着企业能够在兼顾大规模研发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全职研发人员达270多人,这在“农业+AI”企业中是占比很高的。
《21世纪》:未来业务方向有何侧重?
李楠:得益于在商业和研发层面的良性发展,麦麦科技2024年9月入选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工信部2018年开始培育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们是目前“农业+AI”领域里获得此殊荣的唯一一家企业。
未来,我们希望实现在中国优势产区和优势品类里建立AI驱动产业发展的示范性基地。我们致力于持续扩大研发投入并保持商业上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商业化项目带来的真实场景和客户数据,为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层面的支撑,给予了研发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与此同时,研发领域的进展,可以反过来让公司获得更多商业回报。在农业科技领域,研发与商业化是相辅相成的。
《21世纪》:麦麦科技提出“科技+消费”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是如何赋能农业生产的?
李楠:根据我们调研了解的情况,要实现科技赋能农业生产,需要技术和销路两手抓,有效链接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如果生产管理和销售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民就无法持续投入使用技术和设备。
为了应对市场波动,实现科技投入与商业回报的正向循环,麦麦科技成立了农业消费事业部。以此作为支撑性战略力量,我们不仅提供技术服务,还帮助农户解决销路和销量的问题。如此,农户对于技术投入会更有信心,进而形成“技术投入+商业转化+更多技术投入”的良性闭环。
《21世纪》:在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你认为如何降低使用门槛和成本?
李楠:农业合作社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态。我们的思路是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撑,从而带动个别农户参与进来。与此同时,将商业分摊费用的时间拉长,从而做到短期内尽量不把研发费用过度分摊到产品和服务费用上。此外,我们还与协会、政府开展合作,通过引导性政策与补贴,助力农户使用技术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21世纪》:你如何定义智慧农业?在你看来,中国智慧农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李楠:目前,业内对于“智慧农业”并未有统一的定义。在我看来,智慧农业主要指通过以人工智能应用为主要技术路径的新兴技术服务,推动农业发展。智慧农业解决方案体现出智能地获取、感知信息并进行决策,进而控制和影响物理环境的能力。
在全球技术变革的进程中,我认为未来中国智慧农业会呈现两个核心发展趋势:一是伴随政策和行业层面的利好,预计涌现出更多农业科技企业,本土农业企业迅速壮大,国产化智慧农业技术实现广泛应用,快速占领国内外市场。二是依托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可能实现在智慧农业领域的部分“超车”。受益于大规模种植面积和广阔消费市场等因素,中国农业科技企业围绕水稻、柑橘、中草药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品类,可以实现快速数据获取和模型建立。基于此,我认为未来三年中国有很大概率在优势品类上取得全球农业科技领先地位。
《21世纪》:你认为中国农业加快智慧转型可能需要解决哪些痛点?
李楠:过去几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相对薄弱,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或者行业标准,这导致上下游的衔接与配合比较低效、繁琐,缺乏头部企业以及企业集群带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过去几年,伴随其他行业面临饱和,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快速突破与应用,以及更多公司、人才、资本的参与,农业发展迎来新的阶段。此外,受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农业技术输出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这也为中国农业科技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新空间。可以说,中国农业科技力量在全球的参与度有望增加。
虽然市场广阔,但也需要注意,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需更加关注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产生的实际成效,而非过度关注技术本身是否足够先进。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3-155550-0.html专访麦麦科技创始人:中国有望在智慧农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