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门外】车企刷纽北不仅为了圈速

中新经纬7月12日电 (宋亚芬)在多次携新车征战纽北(纽博格林北环赛道)之后,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近日表示,“已在纽北租用了办公室,将继续在纽北寻求突破”“只要纽北空出一个广告牌,我们就去抢一个”。
除了小米之外,比亚迪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仰望”也表示近期将再次征战纽北。中国车企陆续站上全球竞技舞台,并不断获得好成绩。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车企的品牌全球化打造将进入新阶段?
纽北圈测:传播噱头还是性能试金石?
纽博格林北环赛道位于德国科隆纽博格小镇,该赛道长达20.83公里,拥有高达300米的最高落差和177个弯道,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被誉为“汽车性能的终极试炼场”。此前,纽北赛道一直是保时捷、奔驰、特斯拉等欧美车企巨头的天下。截至目前,在纽北圈速排行总榜单前20名中,有9款车来自保时捷。
自2009年,奇瑞的中高端轿车品牌瑞麒首次“尝鲜”后,中国车企开始纷纷带着自己的新车走上纽北场地测试,并以圈速排名作为产品宣传的一个卖点。
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纽北的测试更多是一个技术营销的手段。因为纽北这种极限条件下的挑战与日常用车完全不同,而且圈速成绩不仅和车辆性能有关,与车手的技术把控能力也高度相关。”
不过,在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看来,纽北测试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点。“纽北圈测是国际公认的性能倍数标准,可借由成绩诠释中国生产的汽车的良好性能,释放出‘中国车并不低端’的明确信号。”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认为,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刷纽北对于许多中国车企而言是一种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有效手段。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因其难度高、历史悠久而闻名世界,能够在此赛道上获得好成绩,无疑会吸引全球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
此外,江瀚指出,纽北的复杂路况也为车辆性能提供了严峻考验,有助于企业发现并改进其产品在极限条件下的表现。
张毅进一步补充说,“纽北的极端路况测试能暴露汽车在动力输出、底盘刹车、热管等方面的一些性能,通过测试可倒逼车企优化技术,有一定的实际检验价值。”
公开资料显示,保时捷卡雷拉GT的发动机设计就源自为勒芒耐力赛打造的赛车专用V10发动机;而法拉利LaFerrari使用的动能回收系统来源于F1赛车。
中国车企已具备掰手腕的底气
从成绩来看,中国车企的纽北测试成绩也着实可圈可点。2017年,蔚来EP9以6分45秒900的成绩刷新了当时纽北最快量产车圈速纪录。2019年,领克03 Cyan概念车以7分20秒143的成绩,打破了该赛道非量产最快前驱车纪录,同时也刷新了最快四门轿车的纪录。2025年6月,小米SU7 Ultra原型车纽北车圈速的最新成绩为6分22秒091,位列纽北圈速总榜全球第三,第一和第二名分别是保时捷919 Hybrid Evo和大众ID.R。
江瀚表示,圈测排名可以反映出汽车在特定条件下的动力性能和操控稳定性,是反映整体车辆性能的重要维度。不过他也强调,这仅仅是评价车辆表现的其中一个方面。
对此,张毅进一步补充说明,“除了性能,日常用车需求的消费者往往更关注车辆的综合体验。”他指出,舒适性、可靠性、智能化水平等因素在实际用车场景中同样至关重要,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消费者购车时的决策依据。
这种消费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在电动汽车时代尤为明显。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等。在这方面,中国车企正逐渐建立起自身的技术壁垒和供应链优势。
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根据SNE Research的数据,在2024年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了6席,6家企业合计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67.1%。中国车企在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上也实现了自主化,例如蔚来的碳化硅(SiC)电驱平台、广汽的“弹匣电池”安全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车机系统方面,华为HarmonyOS、小鹏Xmart OS等本土车机系统在交互体验和生态整合上已超越部分传统车企。
这些技术突破带来的竞争优势,在销售数据上得到了充分印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出口量连年增长。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为300万辆,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随后在2023年大幅增长至接近500万辆,到2024年又创新高达到641万辆,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品牌全球化:纽北是敲门砖,但不是万能钥匙
纽北圈速作为国际公认的车辆动力、底盘、轻量化等综合性能的标尺,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单纯的赛道成绩,成为汽车品牌技术实力的象征。那么,对于正在加速全球化的中国车企而言,挑战纽北是否能真正助力品牌升级?
对此,张毅指出,纽北圈测对于中国车企的品牌全球化会有一定帮助。他认为,纽北圈测成绩是一种“通用语言”,尤其是欧美等成熟市场,出色的圈速表现能够迅速改变海外消费者对中国汽车“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降低品牌进入高端市场的门槛。“某种程度上,纽北是中国车企全球化路上的一块重要敲门砖。”张毅表示。
江瀚对此持相似观点,并进一步补充:“参与纽北测试不仅是为了证明性能,更是向全球市场展示中国车企追求卓越技术和品质的决心。”在他看来,这对于塑造一个积极进取的品牌形象至关重要。优秀的纽北测试结果可以为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尊重和认可,进而帮助它们突破海外市场政策或文化壁垒。例如,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在欧洲市场被逐步认可,部分得益于其在电动化技术和性能测试上的突出表现。
然而,江瀚也提醒,纽北圈速仅仅是品牌建设的一个环节,而非全部。“单靠刷圈速并不足以构建完整的品牌形象。”他强调,中国车企若想真正站稳脚跟,必须配合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本地化生产、用户运营等长期策略等。例如,领克(Lynk & Co)在欧洲采用“订阅制”销售模式,蔚来则复制国内“换电站+用户社区”的生态,这些举措都在强化品牌粘性,而非仅依赖性能数据。
张毅强调,中国车企要真正获得品牌认同,必须加强技术沉淀和差异化价值输出。“智能化、新能源仍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但如何让海外消费者真正认可,还需要在品质、设计、用户体验上持续突破。”他举例称,华为HarmonyOS智能座舱、小鹏Xmart OS等本土车机系统已在交互体验上超越部分传统豪华品牌,这种技术差异应当被更主动地传递给全球用户。
江瀚则从品牌叙事角度提出建议:“中国车企在出海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技术创新,如碳化硅电驱、超充技术等,还可以融入环保理念和东方美学设计,以增强独特性。”例如,比亚迪的“龙颜”设计语言、蔚来的“第二起居室”座舱理念,都在尝试将中国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结合,形成独特的品牌辨识度。
不过,崔东树提醒,品牌建设虽重要,但中国车企的全球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能忽视性价比优势。“品牌需要长期积累,但现阶段,可靠的产品力和有竞争力的价格仍是打开市场的关键。”他以MG(名爵)为例,指出其在欧洲的成功既得益于年轻化设计,也离不开合理的定价策略。(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芷菡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3-149156-0.html【阜成门外】车企刷纽北不仅为了圈速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