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病发的原因有哪些

分泌性中耳炎可能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腺样体肥大、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非化脓性炎症,需结合病因针对性治疗。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负责调节中耳压力。当咽鼓管因炎症、解剖异常或肌肉收缩异常导致阻塞时,中耳内形成负压,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浆液渗出形成积液。常见于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表现为耳闷胀感及低调耳鸣。治疗需解除阻塞因素,如使用盐酸赛洛唑啉鼻喷雾剂收缩鼻腔黏膜,或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鼻咽部炎症时,病原体可能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黏膜。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可引起黏膜充血肿胀,导致咽鼓管通气功能下降。患者常先有鼻塞流涕症状,继而出现耳部不适。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配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炎症。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鼻黏膜发生Ⅰ型变态反应,组胺释放导致咽鼓管黏膜水肿。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多伴眼痒、阵发性喷嚏。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必要时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局部抗炎。
儿童腺样体生理性肥大或反复感染增生时,可直接压迫咽鼓管咽口。长期张口呼吸可能继发颌面发育异常,表现为睡眠打鼾、听力渐进性下降。鼻咽侧位片可明确诊断,重度肥大需行腺样体切除术,术后配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预防复发。
飞行、潜水等气压急剧变化时,若咽鼓管未能及时开放平衡压力,可导致中耳黏膜血管破裂渗出。急性期出现耳痛、眩晕,慢性期形成顽固性积液。建议压力变化前使用盐酸麻黄碱滴鼻液,已发生损伤时可短期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减轻水肿。
预防分泌性中耳炎需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时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儿童应定期检查腺样体,过敏体质者需做好环境控制。若耳闷持续超过2周或听力明显下降,应及时进行声导抗测试及耳内镜检查,避免积液机化导致粘连性中耳炎。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9-60402-0.html分泌性中耳炎病发的原因有哪些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