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作者空留专访:她的江湖是从“心”出发

自踏入网络文学写作领域,作家空留佳作频出。她的小说以“侠”为底色,聚焦“女性江湖”中的时局智谋与快意恩仇。在最新连载的小说《逢灯纪》中,空留讲述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叙事的“女性复仇”故事,虽是复仇,但核心却是如何终结“仇恨”的循环,是女性之间的互助。在空留看来,“江湖”有什么不同,归根结底是看这支笔握在谁的手里。
在《逢灯纪》之前,空留的不少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其中《惜花芷》,不仅获得金鲛奖十佳IP,还参展了2020年戛纳电视节,并荣登 2021 年度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海外传播榜。另一代表作《惹金枝》,以其独特的言情叙事,生动展现了女性的情义与担当,荣登2024 年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网络小说榜。她多部作品成功售出影视版权并出版发行,在影视和出版领域同样成绩斐然,实现了IP价值的多元开发与转化。如今,她成为番茄小说殿堂作家,开启个人文学创作的新篇章。
新作连载之际,我们线上采访了空留,和她聊了聊她笔下的女性“江湖”与女性叙事,她也分享了对网文时代的诸多观察,并给新人作者提出了实用的建议。
空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理事,主席团成员,番茄小说殿堂作家。
《逢灯纪》:关于“复仇”,但核心是女性情谊
新京报:最新连载的小说《逢灯纪》是一部有关“女性复仇”的作品,但又不太像传统的复仇故事。女主在完成自己的复仇同时,也在尝试助人,建立“逢灯”这个“为世间女子行方便之事”的组织。最初为什么想写这样一个故事?
空留:想写这样一个故事其实和我们所处的整个大环境有关。以前,我们可能都希望会有一个“英雄”乘着七彩祥云出现,来救赎我们;慢慢地,我们又会希望只是在遇到困难时,能有人向我们搭把手;再后来,我们可能又希望自己是足够厉害的,不依赖于任何人,就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文艺作品是贴合着每个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回到这部小说,它虽然看起来是在讲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但核心是女性之间的情谊,是女性与女性之间的互助。今天的读者不太想看到“女性为难女性”的故事,更容易被女性之间的那种微小的互助所打动。至于“复仇”这个主题,可能更多是从故事架构出发,通过这样一个架构来表达一个内核。我想这之中重要的是,故事中的女性没有因为复仇而落入某种循环,多年后成为另一个无辜之人寻仇的对象。
新京报:目前这部作品仍在连载当中。相较于此前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你怎么看这部作品中的女主兰烬的塑造?
空留:她的心性可能会更“狠”一些。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善良要有锋芒”。但以前我笔下的角色,可能大多都“善良”重过“锋芒”,而这个角色则“锋芒”比较重,有时候甚至会看起来盖住她的“善良”。可是,因为女性之间的种种情谊,这样的“锋芒”又是有底线的。
新京报:在《逢灯纪》中,你有哪些写作方面的新的思考与尝试?
空留:的确,整体来看,这部作品中的女主其实也是目前我笔下最“复杂”的一位女性,这可能也是作为写作者的我思想趋于成熟的一种表现。回想起之前刚开始写作时,经常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甚至有时候写完自己最想写的部分,后面的章节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了,有可能就会出现前面写得还不错,但到后面就几乎“崩掉”的时候。这可能也是很多新人作者会面临的困境。
后来慢慢写得多了,会意识到不是所有的构思都足以成为一部小说。现在的我在处理一些文本时,会花更多精力思考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是不是能抚慰到看这个故事的人,让他们从中得到一些正向的能量。一部小说的前提是要有一个骨架,然后要想清楚这个故事有没有延展性,有没有内核,确定这些后才能动笔。
当写“江湖”的这支笔,握在她手里
新京报:从《惜花芷》到《惹金枝》再到《逢灯纪》,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一个聚焦女性时局智谋与历史智慧的“女性江湖”。一提到“江湖”,我们可能很容易忽略女性的存在,我很好奇,在构想这样一个“女性江湖”的微观宇宙时,这其中需要怎样的视角上的转换?它和传统叙事中的“江湖”会有什么不同?
空留:“江湖”可能是“喝最烈的酒、骑最快的马、遇见最美的女人,红颜知己遍天下”。这是我们从小看的武侠小说,可能未必全对,但至少符合一种总体的概括。但女性的江湖其实出发点就不一样,它是从“心”出发的,心在哪里、感情在哪里、江湖就在哪里。所以你说“江湖”有什么不同?归根结底是看这支笔握在谁的手里。
新京报:在这样一个“女性江湖”中,它的中间一层可能无法避免地会涉及女性群像的刻画。在你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你在尝试塑造有别于传统的女性家族。而当涉及女性群像时,不少网文其实都很容易落入宫斗、宅斗的套路,对此你会怎么看?我们对女性群像还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想象?
空留:我的故事中一直避免出现这样的套路,因为我本身不是很喜欢这种叙事。但我觉得,世界很大,只要互相斗争的招数不要落于下乘,也不用过于聚焦其中去批判。有些斗争其实是很好看的,你也很厉害,我也很厉害,我们的斗争是斗在明面上,也有可能是事业上的竞争,这些也是存在的。
我想表达的是,当我们在塑造一些角色时,完全可以放开了去想象,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身边是群什么样的人。所谓的“身边即世界”,我觉得这种观念其实不应该出现在作者思维中。我们创作一本书、一个故事,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很大,我们在创造笔下的世界时,应该也尽可能让那个世界足够大。我们每个人能够活出不一样的人生,那么书中的每个角色也应该是一样的。
新京报:在女性群像之中,具体的女性角色刻画往往是小说的重中之重。你的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是一种“女侠”形象。你怎么理解“女侠”的精神内核?
空留:我理解的“女侠”和所谓的“大侠”没什么区别,忠诚、仁义、爱国、内心强大稳定、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并且一定要有足够聪明的脑子。我本身是个女作者,但我觉得关于“侠”的标准在男性和女性身上没有区别。
新京报:除了女性角色,我注意到你的作品中也在有意打破传统男性角色的叙事套路。不论是《簪花少年郎》中的“性别误认”设置,还是《惹金枝》中贴身“丫鬟”的人物设定。可否谈谈在刻画这些男性角色时,你有怎样的思考或关注?
空留:首先我是一个女性作者,写的也是女性的故事,那么我的视角一定也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打开的。至于其他的设定,都是为故事服务的,因为故事发展的某处需要,就写了这样一个角色。一切只需要围绕故事展开,不需要想太多。比如《惹金枝》中的那个“丫鬟”,因为他的身份特殊,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太监,他的各方面形象都不那么“男性化”。古代男女长期共处是不合时宜的,但剧情需要,这个角色又需要留在女主身边。为了让他合理合规地留在女主身边,“丫鬟”的身份可能是最不让人起疑的。
网文时代的读与写
新京报:接下来聊聊你的阅读和成长经历吧。你在之前的采访中曾提到过,自己是“看金庸、古龙小说长大的一代人”,可否再展开谈谈这些作品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影响?
空留:通常我们更容易记住故事中的人物,通过这个人物就能大致还原出他/她的生平。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古龙、金庸,当时我的三观还在一个塑造期,如今回想,后来我的三观的形成也受到这些小说很大的影响。周围人都说我的性格里有“侠”的那一面,很在意忠诚与信任,恩怨分明。至于写作上的影响,我有本小说《幺女长乐》,其实是一个武侠小说,就是为了圆我的武侠梦写的。
新京报:这些年,你的阅读兴趣有哪些新的变化吗?
空留:我其实从2000年初就开始看网文,那时候网文刚刚出现,各个题材井喷。有段时间我喜欢看“玄幻”,就会把这个类别的“穷尽”,直到看到不想再看为止;下个阶段我可能有对“军事”感兴趣,就重复这样的阅读模式。那个时候还是很在意类型。但现在不是了,现在几乎随手翻到什么都会看看。
新京报:通过网络平台,你和越来越多的读者建立了联结。你会怎么看在今天这样一个大的写作环境中,写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2023年左右,你成了番茄小说的签约作者,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个平台?这个身份的转变对你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空留:以前纸质书时代,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联系其实是更紧密的。读者喜欢某个作者的一本书,可能就会买回去这个作者所有的书;但网文时代,作者和读者的黏性越往后越弱,很多读者可能看完一本书也未必留意作者是谁。这是阅读习惯的改变带来的,因为今天的读者可选择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曾经在接受一个采访时,我曾说过对自己的期待是,以后有一天当读者看到空留两个字,就会点进来看这本书。
我不经常在平台之间跳来跳去,转换到番茄之后有种从头开始的感觉。起初心里还是会有些慌,但后来在番茄的年会上认识了很多工作人员,他(她)们和我聊我以前的书,还会详细聊内容,对作者而言,这样的联结是很让人安心的。我的编辑对我也很支持,从来不会对我要写的内容指手画脚,安慰我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这是让我很舒服的状态。作者大多时候都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而编辑在很大程度上帮我减免了这些负担,让我处于一种相对安心的创作环境中。
新京报:结合你在番茄平台的成长经验,对于想要在创作道路上取得进步的新人作者、其他作者朋友,你会给出哪些实用的建议?
空留:其实现在很多的新人作者,他们的脑洞都非常厉害,想象力很丰富,创作力很蓬勃,这是新人作者的优势。但是很容易写“飞”,这也是我当初遇到的问题,就是这种热情它可能很难持续。我的个人经验是,在动笔前还是要有一个框架,哪怕写完自己最喜欢的那部分之后,后面的情节如何继续要提前考虑好,而不是任由它崩掉。
还有就是要尽量多看书,尤其是在写作周期中。人在哪个环境,是很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的。当我们在创作时,要尽量让自己被文字包裹住,保留和文字的那种最亲密的关系,保持对文字的“感觉”。
新京报:最后一个问题,可否和读者透露一下今后的创作方向,以及有没有尚在构思中的你很想写的故事雏形?
空留:有一个仙侠故事,我已经构想了好几年了。甚至在写《逢灯纪》之前,我有想过先把那个故事写出来。但我总觉得,那个故事的内核还差点东西。仙侠的设定其实离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如何让读者与它产生共鸣,以及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来表达什么,这些我还没有想得足够明白。但我想,未来有一天还是会写出来的。
自踏入网络文学写作领域,作家空留佳作频出。她的小说以“侠”为底色,聚焦“女性江湖”中的时局智谋与快意恩仇。在最新连载的小说《逢灯纪》中,空留讲述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叙事的“女性复仇”故事,虽是复仇,但核心却是如何终结“仇恨”的循环,是女性之间的互助。在空留看来,“江湖”有什么不同,归根结底是看这支笔握在谁的手里。
在《逢灯纪》之前,空留的不少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其中《惜花芷》,不仅获得金鲛奖十佳IP,还参展了2020年戛纳电视节,并荣登 2021 年度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海外传播榜。另一代表作《惹金枝》,以其独特的言情叙事,生动展现了女性的情义与担当,荣登2024 年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网络小说榜。她多部作品成功售出影视版权并出版发行,在影视和出版领域同样成绩斐然,实现了IP价值的多元开发与转化。如今,她成为番茄小说殿堂作家,开启个人文学创作的新篇章。
新作连载之际,我们线上采访了空留,和她聊了聊她笔下的女性“江湖”与女性叙事,她也分享了对网文时代的诸多观察,并给新人作者提出了实用的建议。
空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理事,主席团成员,番茄小说殿堂作家。
《逢灯纪》:关于“复仇”,但核心是女性情谊
新京报:最新连载的小说《逢灯纪》是一部有关“女性复仇”的作品,但又不太像传统的复仇故事。女主在完成自己的复仇同时,也在尝试助人,建立“逢灯”这个“为世间女子行方便之事”的组织。最初为什么想写这样一个故事?
空留:想写这样一个故事其实和我们所处的整个大环境有关。以前,我们可能都希望会有一个“英雄”乘着七彩祥云出现,来救赎我们;慢慢地,我们又会希望只是在遇到困难时,能有人向我们搭把手;再后来,我们可能又希望自己是足够厉害的,不依赖于任何人,就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文艺作品是贴合着每个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回到这部小说,它虽然看起来是在讲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但核心是女性之间的情谊,是女性与女性之间的互助。今天的读者不太想看到“女性为难女性”的故事,更容易被女性之间的那种微小的互助所打动。至于“复仇”这个主题,可能更多是从故事架构出发,通过这样一个架构来表达一个内核。我想这之中重要的是,故事中的女性没有因为复仇而落入某种循环,多年后成为另一个无辜之人寻仇的对象。
新京报:目前这部作品仍在连载当中。相较于此前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你怎么看这部作品中的女主兰烬的塑造?
空留:她的心性可能会更“狠”一些。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善良要有锋芒”。但以前我笔下的角色,可能大多都“善良”重过“锋芒”,而这个角色则“锋芒”比较重,有时候甚至会看起来盖住她的“善良”。可是,因为女性之间的种种情谊,这样的“锋芒”又是有底线的。
新京报:在《逢灯纪》中,你有哪些写作方面的新的思考与尝试?
空留:的确,整体来看,这部作品中的女主其实也是目前我笔下最“复杂”的一位女性,这可能也是作为写作者的我思想趋于成熟的一种表现。回想起之前刚开始写作时,经常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甚至有时候写完自己最想写的部分,后面的章节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了,有可能就会出现前面写得还不错,但到后面就几乎“崩掉”的时候。这可能也是很多新人作者会面临的困境。
后来慢慢写得多了,会意识到不是所有的构思都足以成为一部小说。现在的我在处理一些文本时,会花更多精力思考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是不是能抚慰到看这个故事的人,让他们从中得到一些正向的能量。一部小说的前提是要有一个骨架,然后要想清楚这个故事有没有延展性,有没有内核,确定这些后才能动笔。
当写“江湖”的这支笔,握在她手里
新京报:从《惜花芷》到《惹金枝》再到《逢灯纪》,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一个聚焦女性时局智谋与历史智慧的“女性江湖”。一提到“江湖”,我们可能很容易忽略女性的存在,我很好奇,在构想这样一个“女性江湖”的微观宇宙时,这其中需要怎样的视角上的转换?它和传统叙事中的“江湖”会有什么不同?
空留:“江湖”可能是“喝最烈的酒、骑最快的马、遇见最美的女人,红颜知己遍天下”。这是我们从小看的武侠小说,可能未必全对,但至少符合一种总体的概括。但女性的江湖其实出发点就不一样,它是从“心”出发的,心在哪里、感情在哪里、江湖就在哪里。所以你说“江湖”有什么不同?归根结底是看这支笔握在谁的手里。
新京报:在这样一个“女性江湖”中,它的中间一层可能无法避免地会涉及女性群像的刻画。在你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你在尝试塑造有别于传统的女性家族。而当涉及女性群像时,不少网文其实都很容易落入宫斗、宅斗的套路,对此你会怎么看?我们对女性群像还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想象?
空留:我的故事中一直避免出现这样的套路,因为我本身不是很喜欢这种叙事。但我觉得,世界很大,只要互相斗争的招数不要落于下乘,也不用过于聚焦其中去批判。有些斗争其实是很好看的,你也很厉害,我也很厉害,我们的斗争是斗在明面上,也有可能是事业上的竞争,这些也是存在的。
我想表达的是,当我们在塑造一些角色时,完全可以放开了去想象,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身边是群什么样的人。所谓的“身边即世界”,我觉得这种观念其实不应该出现在作者思维中。我们创作一本书、一个故事,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很大,我们在创造笔下的世界时,应该也尽可能让那个世界足够大。我们每个人能够活出不一样的人生,那么书中的每个角色也应该是一样的。
新京报:在女性群像之中,具体的女性角色刻画往往是小说的重中之重。你的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是一种“女侠”形象。你怎么理解“女侠”的精神内核?
空留:我理解的“女侠”和所谓的“大侠”没什么区别,忠诚、仁义、爱国、内心强大稳定、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并且一定要有足够聪明的脑子。我本身是个女作者,但我觉得关于“侠”的标准在男性和女性身上没有区别。
新京报:除了女性角色,我注意到你的作品中也在有意打破传统男性角色的叙事套路。不论是《簪花少年郎》中的“性别误认”设置,还是《惹金枝》中贴身“丫鬟”的人物设定。可否谈谈在刻画这些男性角色时,你有怎样的思考或关注?
空留:首先我是一个女性作者,写的也是女性的故事,那么我的视角一定也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打开的。至于其他的设定,都是为故事服务的,因为故事发展的某处需要,就写了这样一个角色。一切只需要围绕故事展开,不需要想太多。比如《惹金枝》中的那个“丫鬟”,因为他的身份特殊,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太监,他的各方面形象都不那么“男性化”。古代男女长期共处是不合时宜的,但剧情需要,这个角色又需要留在女主身边。为了让他合理合规地留在女主身边,“丫鬟”的身份可能是最不让人起疑的。
网文时代的读与写
新京报:接下来聊聊你的阅读和成长经历吧。你在之前的采访中曾提到过,自己是“看金庸、古龙小说长大的一代人”,可否再展开谈谈这些作品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影响?
空留:通常我们更容易记住故事中的人物,通过这个人物就能大致还原出他/她的生平。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古龙、金庸,当时我的三观还在一个塑造期,如今回想,后来我的三观的形成也受到这些小说很大的影响。周围人都说我的性格里有“侠”的那一面,很在意忠诚与信任,恩怨分明。至于写作上的影响,我有本小说《幺女长乐》,其实是一个武侠小说,就是为了圆我的武侠梦写的。
新京报:这些年,你的阅读兴趣有哪些新的变化吗?
空留:我其实从2000年初就开始看网文,那时候网文刚刚出现,各个题材井喷。有段时间我喜欢看“玄幻”,就会把这个类别的“穷尽”,直到看到不想再看为止;下个阶段我可能有对“军事”感兴趣,就重复这样的阅读模式。那个时候还是很在意类型。但现在不是了,现在几乎随手翻到什么都会看看。
新京报:通过网络平台,你和越来越多的读者建立了联结。你会怎么看在今天这样一个大的写作环境中,写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2023年左右,你成了番茄小说的签约作者,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个平台?这个身份的转变对你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空留:以前纸质书时代,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联系其实是更紧密的。读者喜欢某个作者的一本书,可能就会买回去这个作者所有的书;但网文时代,作者和读者的黏性越往后越弱,很多读者可能看完一本书也未必留意作者是谁。这是阅读习惯的改变带来的,因为今天的读者可选择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曾经在接受一个采访时,我曾说过对自己的期待是,以后有一天当读者看到空留两个字,就会点进来看这本书。
我不经常在平台之间跳来跳去,转换到番茄之后有种从头开始的感觉。起初心里还是会有些慌,但后来在番茄的年会上认识了很多工作人员,他(她)们和我聊我以前的书,还会详细聊内容,对作者而言,这样的联结是很让人安心的。我的编辑对我也很支持,从来不会对我要写的内容指手画脚,安慰我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这是让我很舒服的状态。作者大多时候都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而编辑在很大程度上帮我减免了这些负担,让我处于一种相对安心的创作环境中。
新京报:结合你在番茄平台的成长经验,对于想要在创作道路上取得进步的新人作者、其他作者朋友,你会给出哪些实用的建议?
空留:其实现在很多的新人作者,他们的脑洞都非常厉害,想象力很丰富,创作力很蓬勃,这是新人作者的优势。但是很容易写“飞”,这也是我当初遇到的问题,就是这种热情它可能很难持续。我的个人经验是,在动笔前还是要有一个框架,哪怕写完自己最喜欢的那部分之后,后面的情节如何继续要提前考虑好,而不是任由它崩掉。
还有就是要尽量多看书,尤其是在写作周期中。人在哪个环境,是很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的。当我们在创作时,要尽量让自己被文字包裹住,保留和文字的那种最亲密的关系,保持对文字的“感觉”。
新京报:最后一个问题,可否和读者透露一下今后的创作方向,以及有没有尚在构思中的你很想写的故事雏形?
空留:有一个仙侠故事,我已经构想了好几年了。甚至在写《逢灯纪》之前,我有想过先把那个故事写出来。但我总觉得,那个故事的内核还差点东西。仙侠的设定其实离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如何让读者与它产生共鸣,以及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来表达什么,这些我还没有想得足够明白。但我想,未来有一天还是会写出来的。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6-16346-0.html网文作者空留专访:她的江湖是从“心”出发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