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甲:一辆“黄巴士”的青春、成年与暮年

《黄巴士》是美国绘本作家洛伦·朗于2024年推出的一部温馨而发人深省的图画书。这本书讲述了一辆明亮的黄校车从新车到退役、从服务孩童到沉入水底的生命历程。全书以黑白背景配上亮黄色巴士的独特画面风格,呈现出岁月流转中的温暖与诗意。
主题与象征意义
《黄巴士》以一辆拟人化的黄色校车贯穿全书,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各阶段的使命和意义。故事开始时,这辆黄巴士每天接送孩童上下学,“每天早上,孩子们都会爬上车……嗒嗒嗒,嗒嗒嗒,轻快的脚步声伴着咯咯的笑声。‘他们让她满载着喜悦’”。
随着时光推移,乘客从天真烂漫的儿童变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巴士的路线和司机也不断更换。黄巴士默默见证了一代代人的成长,自己也逐渐老旧。然而即使“驾驶终于永久地停止了”,退役的巴士仍继续为他人服务——它停放在桥洞下,供无家可归者栖身;被拖到农场草地后,又成为山羊们的游乐场所。每一次角色转换,巴士都乐在其中,用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内心满足:“他们依旧让她满载着喜悦”。这一温柔的重复,正如著名绘本《爱心树》(The Giving Tree)中“大树很快乐”的句式,却传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基调——黄巴士并非像那棵树一样被贪婪地索取,而是心甘情愿地在各个生命阶段发挥价值,在服务他人与环境中找到自身的人生使命(purpose)。
黄巴士的生命历程蕴含着对时间和变化的隐喻意义。一方面,校车作为载运学生的工具,天然与人生阶段的转换相关——正如作者所言,校车是“时间流逝的完美隐喻”,因为人一旦长大成人便极少再踏上校车,这使它承载着对童年和校园时光的怀旧。书中黄巴士经历“青春”(崭新时接送孩童)、“成年”(改装后服务老人)、“暮年”(报废停用)等阶段,其境遇起伏象征人生的不同季节。另一方面,故事强调“服务”与“奉献”的主题。黄巴士一生中无论载着谁,都尽心履职,把快乐带给乘客,也从中获得存在的意义。即便在寿命的尽头沉入人工湖底,它依然成为小鱼的家园,再次“满载着喜悦”。这个结局通过黄巴士的最终归宿隐喻生命的新生与延续:水下世界五彩斑斓,仿佛宣告巴士在全然不同的环境里找到了新的价值与快乐。因此,黄巴士既象征个人生命旅程,也象征那些默默奉献、造福他人的平凡事物——比如老师、校车司机,抑或是陪伴我们成长的平凡之物。
正如《纽约时报》评论所指出的,这本书表面是温馨的睡前故事,但细究之下是一曲对“服务他人”的讴歌,强调了奉献的价值胜过自我牺牲。黄巴士始终坦然拥抱变化,乐观面对人生转折,这种对“变化”和“新起点”的积极态度也构成了作品的核心立意。总而言之,黄巴士在故事中不仅是交通工具,更被塑造成时光流转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其身上寄寓了关于成长、奉献和永不消逝的满足感的深刻象征意义。
图像风格与艺术手法
洛伦·朗在《黄巴士》中采用了独特的视觉呈现手法:整个小镇和背景环境几乎是黑白灰色调,而黄巴士则始终以鲜艳明亮的黄色出现,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处理使得巴士成为每幅画面的焦点,象征生命与快乐的源泉。如开篇场景所示,一辆黄校车行驶在俯瞰视角的小镇中,周围房屋和街道皆为素描般的黑白,而唯有巴士闪耀着暖黄色光彩,活泼跳脱。
这种“黑白+亮黄”的配色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也有深层寓意——黄巴士所到之处,生命的色彩便随之而来:当孩子们坐上车内时,车厢内部被描绘成充满暖色和活力的空间;即使周围世界依旧灰暗,只要巴士载有人或动物,画面中贴近巴士的一切都会染上色彩。例如,当山羊爬上废弃的校车顶时,它们的身体也呈现出有色调的描绘,与巴士内部的有色世界相呼应。而在故事结尾,当巴士沉入湖水成为鱼群乐园时,整幅水下场景都变得缤纷,仿佛巴士的色彩彻底融入环境,使周围的湖水生机盎然。这种色彩运用上的巧思,暗示着颜色代表巴士的快乐与生命力——哪里有快乐与爱,哪里的画面就充满色彩。对于读者尤其是儿童而言,这样的色彩对比在潜意识中缓解了巴士最终“沉入湖底”这一情节可能带来的悲伤,转而传递出欣慰和希望。
在绘画技法上,洛伦·朗将多种传统媒材融合以营造怀旧且细腻的质感。据作者介绍,他运用了石墨铅笔、木炭铅笔和炭粉来绘制黑白部分,辅以丙烯颜料刻画彩色的校车和角色,甚至还借助手术刀刻刮细节(如铁丝网围栏)以及棉签涂抹营造阴影效果。这一系列精雕细琢的工艺令图画呈现出摄影般的写实感和岁月沧桑的质感。例如,书中小镇街景的透视关系严谨,建筑、树木的刻画栩栩如生,连篱笆和路牌都细致入微。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洛伦·朗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一个小镇的三维模型作为绘画参考。他在工作室中搭建出故事发生地的立体模型,不仅模拟了房屋道路的布局,还能根据情节需要“更新”模型——随着剧情推进,他在模型中对小镇进行了对应的改变,比如增加建筑或模拟被水淹没的情形。这种做法虽然耗时,但确保了绘本不同页面的场景彼此呼应连贯,让读者可以在扉页与尾页的鸟瞰图中看到小镇前后变化,并在阅读中找到每个场景在全局中的位置,大大增强了画面叙事的一致性和趣味性。
此外,洛伦·朗喜爱在画面中埋藏“小细节”讲述时间流逝的故事。例如,在故事最初的街边,有一位母亲带着一只小狗目送孩子上校车,随着翻页推进,我们会发现那位母亲隆起的孕肚里诞生了另一个小女孩,而小狗也逐渐长大为成犬,一直出现在后续画面中。诸如此类的细节令读者在翻阅时惊喜不断,反复品味也能有新发现,可谓“一尺见方的画面,满载岁月的故事”。
半写实半拟人化的黄巴士
尽管黄巴士被赋予了生命一般的情感,但画家在塑造上保持了克制的拟人化手法,让物体有灵却不失真实。全书并未直接给校车画上拟人化的面部表情,只在关键处巧妙地暗示情绪:当巴士独自一辆停在漫天飞雪的田野中时,一个细节令人动容——一根冰柱从巴士前灯滴落,恰似一滴孤独的眼泪坠下。这种“点到为止”的情感暗示胜过直白的表情描绘,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怜爱之情。同时,作者在文字中以“she”(她)来代称这辆巴士。使用女性代词既是英文传统中对船只、交通工具的拟人用法,更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自然地把巴士当作故事中的“主角”去关注她的喜怒哀乐。洛伦·朗深谙图画书读者的心理:儿童往往乐于将周遭无生命之物视作有情感的朋友,他以细腻的画笔和贴心的措辞成功地赋予黄巴士一个灵魂,让小读者相信这辆校车拥有自己的思想、梦想和感受。
在构图方面,作者兼顾了单页阅读和整体叙事的效果。开头与结尾分别使用了全景式的俯瞰构图,让读者鸟瞰小镇全貌,从视觉上对比故事前后的巨变(结尾的鸟瞰图中,小镇中央出现了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泊,这是以前没有的)。书中许多插图则采用双页跨页展开,给予广阔的画面空间:如描绘巴士载满儿童行驶在乡间时,左页是校车的车头特写和内部欢腾的情景,右页延伸出车身与后方跟跑的狗,一气呵成展现移动的动势和欢乐的氛围。
到了巴士被遗弃在野外时,画面构图变得开阔而留白,突出了孤零零的车辆身影与空旷环境的对比,将寂寞之感渲染得格外强烈。值得一提的是书末附录的“创作缘起”部分,洛伦·朗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包括他如何受到那辆废弃校车的启发,以及如何搭建微缩模型、运用多种工具来完成图画。这一版块配有实景照片和工作照佐证,让读者得以一窥绘本诞生背后的匠心和巧思。
可以说,《黄巴士》在图像艺术上呈现出洛伦·朗职业生涯中少见的成熟与创新:它既延续了作者过去作品对交通工具拟人表达的偏好,又大胆尝试了黑白与彩色相结合的叙事新风格,将传统媒介的运用推向极致。
作者背景及创作动机
作者洛伦·朗是当代美国童书界极具声望的插画家和作家。他早年以绘制他人作品封面和插画成名,2003年曾为流行歌手麦当娜的童书《豆豆老师的苹果》(Mr. Peabody’s Apples)绘制插图,从而崭露头角。此后,洛伦·朗创作并绘制了广受欢迎的“奥蒂斯”系列绘本(讲述小拖拉机的故事),以及与著名作者合作的作品,如“Trucktown(卡车小镇)”系列,以及和前总统奥巴马合作的童书《赞美你:奥巴马给女儿的信》(Of Thee I Sing)等。洛伦·朗的画风一贯带有浓郁的复古与乡土气息,喜欢将拟人化元素赋予交通工具、建筑和自然物。例如,他在“奥蒂斯”系列中把一辆农场拖拉机绘制得表情生动、有英雄主义色彩。这种风格让不少评论家将他视为经典绘本大师维吉尼亚·李·伯顿 (Virginia Lee Burton) 的自然接班人,伯顿的代表作如《小房子》同样善于将房屋、车辆人格化并讲述它们经历时代变迁的故事,洛伦·朗延续并发展了这一传统风格。
然而,《黄巴士》在洛伦·朗的创作生涯中标志着一次新的尝试与转变。正如美国一位著名童书书评人贝齐·伯德(Betsy Bird)所言,这本书巧妙融合了他多年驾轻就熟的元素和全新的表达方向:一方面,它属于洛伦·朗擅长的“拟人化交通工具”题材,与他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但另一方面,本书无论在主题深度还是艺术处理上都迈向了一个“全新方向”。洛伦·朗首次亲自撰写故事并用如此克制而诗意的方式来绘制一个现实背景的题材:书中不再是可爱的卡通笑脸或夸张的拟人表情,而是一辆外形写实的旧校车,以及围绕它所展开的社会生活图景。这种更真实、更沉静的讲述风格,使《黄巴士》散发出一种经典隽永的气质,仿佛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事实上,洛伦·朗自身对于现实题材的驾驭力也在本书得到印证——他曾在绘本《有人建造了梦想》(Someone Builds the Dream)中采用过相对写实的画风,那次尝试让他对描绘真实世界的细节产生了更大兴趣。到了《黄巴士》,他更是投入了大量心血,甚至被戏称为“有点自虐”地去制作复杂的场景模型,只为捕捉故事中小镇随着岁月变迁的真实感。
洛伦·朗在采访中坦言,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思考“人生目的”这一主题,并希望读者能从黄巴士的故事中感受到一种“无论环境如何,都能有自得其乐的满足感”。值得一提的是,促使他萌生这个故事创意的直接契机非常生活化:疫情期间,洛伦·朗和妻子收养了一条名叫查理 (Charlie) 的猎犬。为了每天遛狗,他开始沿着家附近的自行车道慢跑,而在这条路旁他反复经过一所南北战争时期的老校舍和其后方围着山羊的牧场,牧场里静静停放着一辆锈迹斑斑的黄校车。
起初洛伦·朗并未多想,但日复一日,这抛荒的校车渐渐勾起了他的好奇心:“这辆巴士当年一定也是崭新亮丽地接送孩子上学的吧?后来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才落得今日光景,被遗忘在山谷中、与山羊为伴?”他在晨跑时忍不住开始替这辆巴士编织故事和提问。奇妙的是,每次路过那片牧场,他并不觉得那辆旧巴士很凄惨,反而被它给人的一种怡然自得的氛围所打动——春日里山羊在车顶欢跳,冬天它们又钻进车厢避寒,这辆老校车仿佛仍然“心怀满足,灵魂有归处”。这种“带着灵魂的巴士”的印象最终促使洛伦·朗提笔构思,将自己的遐想付诸文字和图画。可以说,《黄巴士》源于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一个被遗弃之物的怜爱与共情,折射出他对岁月、更替与人生意义的沉思。
洛伦·朗本人在创作《黄巴士》的过程中也汲取了自身经历的养分。他回忆起自己少年时代乘校车上学的记忆:等车、追车,以及车上有个性十足的司机,这些往事至今带有浓浓的怀旧色彩。正因如此,他特别明白校车在许多人童年记忆中的分量,以及当多年后回想起来那种“对当下生活的提前怀念”情绪。这种预见性的怀旧心理也融入了绘本,使之能够引发成年读者的共鸣,更使孩子们在当下体会珍惜与感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洛伦·朗身为一位插画家还有个鲜为人知的特点——他是一位色盲患者。他分不清某些颜色(如棕色与绿色、蓝色与紫色),因此在绘画用色上不得不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方法,例如严格固定调色板上颜料的位置、用标签标记颜色、并请家人帮忙校正色调。或许正因如此,洛伦·朗往往偏好纯粹强烈的本色,以及通过明暗对比来塑造画面氛围。在《黄巴士》中,他巧妙地利用单一的亮黄色作为核心象征色,避开了可能混淆的复杂色调,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叙事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将自身局限转化为艺术风格的绝佳范例。
综合来看,洛伦·朗通过《黄巴士》实现了个人艺术的一次升华:他将多年来积累的技巧与对生命的感悟凝聚于一个平凡校车的故事中。正如评论所言,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强劲的引擎”在这温和的故事底下轰鸣——那是作者深厚功力与真挚情感的动力源泉。《黄巴士》既延续了他作品一贯的温暖底色,又在主题深度和艺术创新上树立了他创作生涯的新里程碑。
《黄巴士》是美国绘本作家洛伦·朗于2024年推出的一部温馨而发人深省的图画书。这本书讲述了一辆明亮的黄校车从新车到退役、从服务孩童到沉入水底的生命历程。全书以黑白背景配上亮黄色巴士的独特画面风格,呈现出岁月流转中的温暖与诗意。
主题与象征意义
《黄巴士》以一辆拟人化的黄色校车贯穿全书,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各阶段的使命和意义。故事开始时,这辆黄巴士每天接送孩童上下学,“每天早上,孩子们都会爬上车……嗒嗒嗒,嗒嗒嗒,轻快的脚步声伴着咯咯的笑声。‘他们让她满载着喜悦’”。
随着时光推移,乘客从天真烂漫的儿童变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巴士的路线和司机也不断更换。黄巴士默默见证了一代代人的成长,自己也逐渐老旧。然而即使“驾驶终于永久地停止了”,退役的巴士仍继续为他人服务——它停放在桥洞下,供无家可归者栖身;被拖到农场草地后,又成为山羊们的游乐场所。每一次角色转换,巴士都乐在其中,用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内心满足:“他们依旧让她满载着喜悦”。这一温柔的重复,正如著名绘本《爱心树》(The Giving Tree)中“大树很快乐”的句式,却传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基调——黄巴士并非像那棵树一样被贪婪地索取,而是心甘情愿地在各个生命阶段发挥价值,在服务他人与环境中找到自身的人生使命(purpose)。
黄巴士的生命历程蕴含着对时间和变化的隐喻意义。一方面,校车作为载运学生的工具,天然与人生阶段的转换相关——正如作者所言,校车是“时间流逝的完美隐喻”,因为人一旦长大成人便极少再踏上校车,这使它承载着对童年和校园时光的怀旧。书中黄巴士经历“青春”(崭新时接送孩童)、“成年”(改装后服务老人)、“暮年”(报废停用)等阶段,其境遇起伏象征人生的不同季节。另一方面,故事强调“服务”与“奉献”的主题。黄巴士一生中无论载着谁,都尽心履职,把快乐带给乘客,也从中获得存在的意义。即便在寿命的尽头沉入人工湖底,它依然成为小鱼的家园,再次“满载着喜悦”。这个结局通过黄巴士的最终归宿隐喻生命的新生与延续:水下世界五彩斑斓,仿佛宣告巴士在全然不同的环境里找到了新的价值与快乐。因此,黄巴士既象征个人生命旅程,也象征那些默默奉献、造福他人的平凡事物——比如老师、校车司机,抑或是陪伴我们成长的平凡之物。
正如《纽约时报》评论所指出的,这本书表面是温馨的睡前故事,但细究之下是一曲对“服务他人”的讴歌,强调了奉献的价值胜过自我牺牲。黄巴士始终坦然拥抱变化,乐观面对人生转折,这种对“变化”和“新起点”的积极态度也构成了作品的核心立意。总而言之,黄巴士在故事中不仅是交通工具,更被塑造成时光流转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其身上寄寓了关于成长、奉献和永不消逝的满足感的深刻象征意义。
图像风格与艺术手法
洛伦·朗在《黄巴士》中采用了独特的视觉呈现手法:整个小镇和背景环境几乎是黑白灰色调,而黄巴士则始终以鲜艳明亮的黄色出现,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处理使得巴士成为每幅画面的焦点,象征生命与快乐的源泉。如开篇场景所示,一辆黄校车行驶在俯瞰视角的小镇中,周围房屋和街道皆为素描般的黑白,而唯有巴士闪耀着暖黄色光彩,活泼跳脱。
这种“黑白+亮黄”的配色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也有深层寓意——黄巴士所到之处,生命的色彩便随之而来:当孩子们坐上车内时,车厢内部被描绘成充满暖色和活力的空间;即使周围世界依旧灰暗,只要巴士载有人或动物,画面中贴近巴士的一切都会染上色彩。例如,当山羊爬上废弃的校车顶时,它们的身体也呈现出有色调的描绘,与巴士内部的有色世界相呼应。而在故事结尾,当巴士沉入湖水成为鱼群乐园时,整幅水下场景都变得缤纷,仿佛巴士的色彩彻底融入环境,使周围的湖水生机盎然。这种色彩运用上的巧思,暗示着颜色代表巴士的快乐与生命力——哪里有快乐与爱,哪里的画面就充满色彩。对于读者尤其是儿童而言,这样的色彩对比在潜意识中缓解了巴士最终“沉入湖底”这一情节可能带来的悲伤,转而传递出欣慰和希望。
在绘画技法上,洛伦·朗将多种传统媒材融合以营造怀旧且细腻的质感。据作者介绍,他运用了石墨铅笔、木炭铅笔和炭粉来绘制黑白部分,辅以丙烯颜料刻画彩色的校车和角色,甚至还借助手术刀刻刮细节(如铁丝网围栏)以及棉签涂抹营造阴影效果。这一系列精雕细琢的工艺令图画呈现出摄影般的写实感和岁月沧桑的质感。例如,书中小镇街景的透视关系严谨,建筑、树木的刻画栩栩如生,连篱笆和路牌都细致入微。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洛伦·朗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一个小镇的三维模型作为绘画参考。他在工作室中搭建出故事发生地的立体模型,不仅模拟了房屋道路的布局,还能根据情节需要“更新”模型——随着剧情推进,他在模型中对小镇进行了对应的改变,比如增加建筑或模拟被水淹没的情形。这种做法虽然耗时,但确保了绘本不同页面的场景彼此呼应连贯,让读者可以在扉页与尾页的鸟瞰图中看到小镇前后变化,并在阅读中找到每个场景在全局中的位置,大大增强了画面叙事的一致性和趣味性。
此外,洛伦·朗喜爱在画面中埋藏“小细节”讲述时间流逝的故事。例如,在故事最初的街边,有一位母亲带着一只小狗目送孩子上校车,随着翻页推进,我们会发现那位母亲隆起的孕肚里诞生了另一个小女孩,而小狗也逐渐长大为成犬,一直出现在后续画面中。诸如此类的细节令读者在翻阅时惊喜不断,反复品味也能有新发现,可谓“一尺见方的画面,满载岁月的故事”。
半写实半拟人化的黄巴士
尽管黄巴士被赋予了生命一般的情感,但画家在塑造上保持了克制的拟人化手法,让物体有灵却不失真实。全书并未直接给校车画上拟人化的面部表情,只在关键处巧妙地暗示情绪:当巴士独自一辆停在漫天飞雪的田野中时,一个细节令人动容——一根冰柱从巴士前灯滴落,恰似一滴孤独的眼泪坠下。这种“点到为止”的情感暗示胜过直白的表情描绘,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怜爱之情。同时,作者在文字中以“she”(她)来代称这辆巴士。使用女性代词既是英文传统中对船只、交通工具的拟人用法,更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自然地把巴士当作故事中的“主角”去关注她的喜怒哀乐。洛伦·朗深谙图画书读者的心理:儿童往往乐于将周遭无生命之物视作有情感的朋友,他以细腻的画笔和贴心的措辞成功地赋予黄巴士一个灵魂,让小读者相信这辆校车拥有自己的思想、梦想和感受。
在构图方面,作者兼顾了单页阅读和整体叙事的效果。开头与结尾分别使用了全景式的俯瞰构图,让读者鸟瞰小镇全貌,从视觉上对比故事前后的巨变(结尾的鸟瞰图中,小镇中央出现了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泊,这是以前没有的)。书中许多插图则采用双页跨页展开,给予广阔的画面空间:如描绘巴士载满儿童行驶在乡间时,左页是校车的车头特写和内部欢腾的情景,右页延伸出车身与后方跟跑的狗,一气呵成展现移动的动势和欢乐的氛围。
到了巴士被遗弃在野外时,画面构图变得开阔而留白,突出了孤零零的车辆身影与空旷环境的对比,将寂寞之感渲染得格外强烈。值得一提的是书末附录的“创作缘起”部分,洛伦·朗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包括他如何受到那辆废弃校车的启发,以及如何搭建微缩模型、运用多种工具来完成图画。这一版块配有实景照片和工作照佐证,让读者得以一窥绘本诞生背后的匠心和巧思。
可以说,《黄巴士》在图像艺术上呈现出洛伦·朗职业生涯中少见的成熟与创新:它既延续了作者过去作品对交通工具拟人表达的偏好,又大胆尝试了黑白与彩色相结合的叙事新风格,将传统媒介的运用推向极致。
作者背景及创作动机
作者洛伦·朗是当代美国童书界极具声望的插画家和作家。他早年以绘制他人作品封面和插画成名,2003年曾为流行歌手麦当娜的童书《豆豆老师的苹果》(Mr. Peabody’s Apples)绘制插图,从而崭露头角。此后,洛伦·朗创作并绘制了广受欢迎的“奥蒂斯”系列绘本(讲述小拖拉机的故事),以及与著名作者合作的作品,如“Trucktown(卡车小镇)”系列,以及和前总统奥巴马合作的童书《赞美你:奥巴马给女儿的信》(Of Thee I Sing)等。洛伦·朗的画风一贯带有浓郁的复古与乡土气息,喜欢将拟人化元素赋予交通工具、建筑和自然物。例如,他在“奥蒂斯”系列中把一辆农场拖拉机绘制得表情生动、有英雄主义色彩。这种风格让不少评论家将他视为经典绘本大师维吉尼亚·李·伯顿 (Virginia Lee Burton) 的自然接班人,伯顿的代表作如《小房子》同样善于将房屋、车辆人格化并讲述它们经历时代变迁的故事,洛伦·朗延续并发展了这一传统风格。
然而,《黄巴士》在洛伦·朗的创作生涯中标志着一次新的尝试与转变。正如美国一位著名童书书评人贝齐·伯德(Betsy Bird)所言,这本书巧妙融合了他多年驾轻就熟的元素和全新的表达方向:一方面,它属于洛伦·朗擅长的“拟人化交通工具”题材,与他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但另一方面,本书无论在主题深度还是艺术处理上都迈向了一个“全新方向”。洛伦·朗首次亲自撰写故事并用如此克制而诗意的方式来绘制一个现实背景的题材:书中不再是可爱的卡通笑脸或夸张的拟人表情,而是一辆外形写实的旧校车,以及围绕它所展开的社会生活图景。这种更真实、更沉静的讲述风格,使《黄巴士》散发出一种经典隽永的气质,仿佛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事实上,洛伦·朗自身对于现实题材的驾驭力也在本书得到印证——他曾在绘本《有人建造了梦想》(Someone Builds the Dream)中采用过相对写实的画风,那次尝试让他对描绘真实世界的细节产生了更大兴趣。到了《黄巴士》,他更是投入了大量心血,甚至被戏称为“有点自虐”地去制作复杂的场景模型,只为捕捉故事中小镇随着岁月变迁的真实感。
洛伦·朗在采访中坦言,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思考“人生目的”这一主题,并希望读者能从黄巴士的故事中感受到一种“无论环境如何,都能有自得其乐的满足感”。值得一提的是,促使他萌生这个故事创意的直接契机非常生活化:疫情期间,洛伦·朗和妻子收养了一条名叫查理 (Charlie) 的猎犬。为了每天遛狗,他开始沿着家附近的自行车道慢跑,而在这条路旁他反复经过一所南北战争时期的老校舍和其后方围着山羊的牧场,牧场里静静停放着一辆锈迹斑斑的黄校车。
起初洛伦·朗并未多想,但日复一日,这抛荒的校车渐渐勾起了他的好奇心:“这辆巴士当年一定也是崭新亮丽地接送孩子上学的吧?后来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才落得今日光景,被遗忘在山谷中、与山羊为伴?”他在晨跑时忍不住开始替这辆巴士编织故事和提问。奇妙的是,每次路过那片牧场,他并不觉得那辆旧巴士很凄惨,反而被它给人的一种怡然自得的氛围所打动——春日里山羊在车顶欢跳,冬天它们又钻进车厢避寒,这辆老校车仿佛仍然“心怀满足,灵魂有归处”。这种“带着灵魂的巴士”的印象最终促使洛伦·朗提笔构思,将自己的遐想付诸文字和图画。可以说,《黄巴士》源于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一个被遗弃之物的怜爱与共情,折射出他对岁月、更替与人生意义的沉思。
洛伦·朗本人在创作《黄巴士》的过程中也汲取了自身经历的养分。他回忆起自己少年时代乘校车上学的记忆:等车、追车,以及车上有个性十足的司机,这些往事至今带有浓浓的怀旧色彩。正因如此,他特别明白校车在许多人童年记忆中的分量,以及当多年后回想起来那种“对当下生活的提前怀念”情绪。这种预见性的怀旧心理也融入了绘本,使之能够引发成年读者的共鸣,更使孩子们在当下体会珍惜与感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洛伦·朗身为一位插画家还有个鲜为人知的特点——他是一位色盲患者。他分不清某些颜色(如棕色与绿色、蓝色与紫色),因此在绘画用色上不得不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方法,例如严格固定调色板上颜料的位置、用标签标记颜色、并请家人帮忙校正色调。或许正因如此,洛伦·朗往往偏好纯粹强烈的本色,以及通过明暗对比来塑造画面氛围。在《黄巴士》中,他巧妙地利用单一的亮黄色作为核心象征色,避开了可能混淆的复杂色调,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叙事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将自身局限转化为艺术风格的绝佳范例。
综合来看,洛伦·朗通过《黄巴士》实现了个人艺术的一次升华:他将多年来积累的技巧与对生命的感悟凝聚于一个平凡校车的故事中。正如评论所言,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强劲的引擎”在这温和的故事底下轰鸣——那是作者深厚功力与真挚情感的动力源泉。《黄巴士》既延续了他作品一贯的温暖底色,又在主题深度和艺术创新上树立了他创作生涯的新里程碑。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6-16335-0.html阿甲:一辆“黄巴士”的青春、成年与暮年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