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卧室”与他的“岛屿”

正在上海浦东美术馆举行的“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吸引了长长的观展队伍。作为奥赛博物馆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展览,“缔造现代”荟萃逾百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杰作。
值得关注的是,策展人将梵高与高更、马奈与德加、雷诺阿与塞尚等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并置对照。今天将分多期解读这些“艺术组合”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第一期聚焦的是梵高与高更。
三幅《卧室》的变化
梵高作于1889年的《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以下简称《卧室》)是此次展览中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
1888年2月19日,梵高登上了从巴黎开往南法阿尔勒的火车。他非常喜欢这个阳光充沛、充满异国情调的小镇。
梵高内心一直希望能像巴比松画派或印象派那样,拥有一个集体创作的场所,让志同道合的画家们一起创作,相互切磋探讨。在弟弟提奥的支持下,他在阿尔勒租了一所房子,并自己动手把它刷成黄色,还置办了家具。他请弟弟在巴黎邀请画家入住这所黄房子,可没有画家愿意离开巴黎去往阿尔勒,更没有画家愿意与名不见经传的梵高一起画画。
10月中旬,高更接到了梵高寄来的信,随信附有一幅他描绘的阿尔勒黄房子卧室的草图。高更在当时已小有名气,在提奥的再三劝说下,他才踏上了开往阿尔勒的火车。
梵高热切地盼望着高更的到来,等待与他一起追寻艺术的乌托邦。在此期间,他画了第一幅油画《卧室》。在给弟弟的信中他写道:“我画了我的卧室。色彩平铺,但笔触粗放,颜料厚涂:墙壁用了淡丁香紫,地板为柔和、略显褪色的红,椅子和床则是铬黄色的……我想表达一种绝对的休息……”画面中,卧室上方的墙壁上挂着肖像画《诗人》和《情人》,是梵高为两个朋友所画的细密肖像画。
10月23日,高更抵达阿尔勒,梵高兴致勃勃地带着他欣赏这座美丽的小镇。两人探讨艺术问题,一起画画,高更还画下了梵高作画的场景,令他十分感动。梵高也从高更的画法中获得了不少灵感,这充分体现在他后来的作品《阿尔勒舞厅》中。
然而,两个性格迥异、艺术理念不同的灵魂,注定无法长久相处。不到两个月后,高更便提出要回巴黎。梵高无法接受,他割下自己耳朵的一小块,高更不辞而别。这一别,就是永别。
半年后,梵高住进了圣雷米精神病院。他又画了一幅《卧室》,构图与之前那幅几乎一模一样,只是颜色变得更加柔和了。不过,墙上的肖像画完全变了风格,以潦草的笔触完成。
1889年夏天,梵高创作了第三幅《卧室》,也就是日后被收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的这幅。那是他送给母亲和妹妹的礼物,虽然尺寸比前两幅更小,但色彩和情绪在三幅中最为热烈。墙壁上的肖像画也变了,左侧是梵高的自画像,即他送给母亲作为生日礼物的《无胡须的自画像》。右侧可能是他妹妹的画像。
在37年的短暂生命中,梵高似乎只在孩提时代拥有过完整的家,他将最后一版《卧室》献给自己的母亲和妹妹,这幅画也是他内心感情最直接的流露。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给她们画一些最好的作品。”
从1888年10月到1889年夏天,在近一年时间里,梵高画了3个版本的《卧室》,这组作品静静地诉说着他对平凡生活、对精神归宿的渴望。
在绘画中寻找净土
在梵高的《卧室》一侧,陈列着他作于1887年,也就是去往阿尔勒之前的自画像。梵高采用点彩派的技法,在画中描绘了自己身着翻领夹克、目光炯炯的样子。画面十分简洁,并在面部周围营造出一种光晕效果。画家埃米尔·贝尔纳曾将这幅画称为“燃烧的脸”。
《卧室》的另一侧则是高更的一系列作品。与梵高诀别后,高更越来越厌倦“欧洲对金钱的挣扎”,他相信只有在最原始的地方才能画出最真实的人和景,并获得心灵的自由。1891年6月,他来到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即大溪地。他在这座天堂之岛上旅居了两年,对当地的文化传统以及毛利艺术的遗存进行了深入研究,创作了大量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
此次展出的《塔希提的女人》又名《沙滩上》,在黄色的沙滩和写意式的潟湖波浪之间有两个沉默的女人,一个穿着当地的帕雷欧裹身裙,另一个穿着一种由传教士引入的连衣裙。高更从德拉克洛瓦描绘后宫场景的画作中汲取灵感,借鉴其舞台化的人物布局,从而表达一种深入内心的隔绝感。
第一次从塔希提岛归来后,高更绘制了一幅自画像——《艺术家肖像》。画中的他身穿塔西提岛的民俗服装,面容有些疲惫。画面的背景颇有看点,他不仅以镜像翻转的形式呈现了不久前刚完成的作品《死亡的幽灵在注视》,还展现了他的画室兼公寓的景象,画室的墙壁按照梵高的建议涂上了黄色,墙上还有塔希提岛主题的画作。
令人意外的是,这幅自画像的背面还绘有高更的邻居、瓦格纳的追随者——音乐家威廉·莫拉尔的肖像。画中的莫拉尔神情有些恍惚,画面的背景以蓝色为基调,这种表现手法预示了对毕加索“蓝色时期”艺术风格的影响。
高更的内心始终渴望着一片人间净土,可是人间哪有净土?只有绘画才是他的心灵归宿。1901年,高更来到更为原始的马克萨斯群岛,两年后在岛上去世。离世前,他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在我的作品中,野性取代了人性,这是令人惊讶和困惑的根源,也是我的作品独树一帜的原因。”
建筑大师卡洛·斯卡帕深爱高更的作品,正如他所说:“直线象征无限,曲线限制创造,而色彩则可以让人哭泣。”高更画作中的色彩是鲜明且浓烈的,他常以红、黄、蓝等原色为主色调,与梵高的色彩让人亢奋不同,高更的色彩碰撞常常给人以神秘且深邃的感觉。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认为,高更的色彩并非对现实世界的复制,而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他通过色彩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奇幻与想象的精神领域。
他是梵高的精神导师
在《两个布列塔尼女子》中,高更描绘了两位女子,左侧是一位田间的劳作者。这幅画与此次展览的另一幅焦点巨著——米勒的《拾穗者》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拾穗者》描绘的是一种古老的欧洲习俗——收割之后,农民可以拾取地里剩下的麦穗,但必须得到地主的同意。在画面中可以看到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在监督这一过程。《拾穗者》在1857年展出时曾经引起争议,米勒被认为借由这幅画抗议当时的农民尤其是农妇的艰难生活。
“画面上不过3个人而已,正在一片平坦的田地里辛勤地劳动,她们既不美丽也不优雅。画中没有美好的田园生活情调。这些农妇行动缓慢吃力,都在专心干活。米勒全力强调她们宽阔结实的体格和不慌不忙的动作。映衬着阳光明媚的平原,她们的形象被塑造得坚实稳定,轮廓简单。这样,他的3个农妇形象具有一种比学院派的英雄形象更自然、更真实的气派。乍一看,画面布局好像漫不经心,其实却加强了安定、平衡的感觉。”著名艺术评论家贡布里希这样写道。
米勒1814年生于法国,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所谓现实主义,不只是对现实事物的表面描绘,而是通过最平凡的事物表达最深刻的东西。米勒的作品以沉稳、安静、庄重而著称,他擅长用质朴的笔触赋予平凡生命以史诗般的力量。他笔下的农民虔诚而质朴,《拾穗者》《晚钟》《播种者》等代表作让无数观众在日常劳作与俭朴生活的画面中感受到诗意,也感受到他对农村生活的挚爱。
从梵高立志成为艺术家伊始,米勒就是他从艺路上最重要的精神导师,也正是受到米勒的影响,梵高立志成为一位“农民画家”。米勒在画中捕捉大地与自然的神韵,梵高则从米勒的画作中获得了灵感与启示。
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梵高不间断地临摹米勒的画作,数量不下百幅。每当他感到迷惘之时,就会想到米勒,并临摹他的作品。他曾经模仿米勒的《播种者》画了30多幅作品。播种者是面对失败永不放弃的象征,因为他们相信“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正在上海浦东美术馆举行的“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吸引了长长的观展队伍。作为奥赛博物馆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展览,“缔造现代”荟萃逾百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杰作。
值得关注的是,策展人将梵高与高更、马奈与德加、雷诺阿与塞尚等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并置对照。今天将分多期解读这些“艺术组合”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第一期聚焦的是梵高与高更。
三幅《卧室》的变化
梵高作于1889年的《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以下简称《卧室》)是此次展览中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
1888年2月19日,梵高登上了从巴黎开往南法阿尔勒的火车。他非常喜欢这个阳光充沛、充满异国情调的小镇。
梵高内心一直希望能像巴比松画派或印象派那样,拥有一个集体创作的场所,让志同道合的画家们一起创作,相互切磋探讨。在弟弟提奥的支持下,他在阿尔勒租了一所房子,并自己动手把它刷成黄色,还置办了家具。他请弟弟在巴黎邀请画家入住这所黄房子,可没有画家愿意离开巴黎去往阿尔勒,更没有画家愿意与名不见经传的梵高一起画画。
10月中旬,高更接到了梵高寄来的信,随信附有一幅他描绘的阿尔勒黄房子卧室的草图。高更在当时已小有名气,在提奥的再三劝说下,他才踏上了开往阿尔勒的火车。
梵高热切地盼望着高更的到来,等待与他一起追寻艺术的乌托邦。在此期间,他画了第一幅油画《卧室》。在给弟弟的信中他写道:“我画了我的卧室。色彩平铺,但笔触粗放,颜料厚涂:墙壁用了淡丁香紫,地板为柔和、略显褪色的红,椅子和床则是铬黄色的……我想表达一种绝对的休息……”画面中,卧室上方的墙壁上挂着肖像画《诗人》和《情人》,是梵高为两个朋友所画的细密肖像画。
10月23日,高更抵达阿尔勒,梵高兴致勃勃地带着他欣赏这座美丽的小镇。两人探讨艺术问题,一起画画,高更还画下了梵高作画的场景,令他十分感动。梵高也从高更的画法中获得了不少灵感,这充分体现在他后来的作品《阿尔勒舞厅》中。
然而,两个性格迥异、艺术理念不同的灵魂,注定无法长久相处。不到两个月后,高更便提出要回巴黎。梵高无法接受,他割下自己耳朵的一小块,高更不辞而别。这一别,就是永别。
半年后,梵高住进了圣雷米精神病院。他又画了一幅《卧室》,构图与之前那幅几乎一模一样,只是颜色变得更加柔和了。不过,墙上的肖像画完全变了风格,以潦草的笔触完成。
1889年夏天,梵高创作了第三幅《卧室》,也就是日后被收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的这幅。那是他送给母亲和妹妹的礼物,虽然尺寸比前两幅更小,但色彩和情绪在三幅中最为热烈。墙壁上的肖像画也变了,左侧是梵高的自画像,即他送给母亲作为生日礼物的《无胡须的自画像》。右侧可能是他妹妹的画像。
在37年的短暂生命中,梵高似乎只在孩提时代拥有过完整的家,他将最后一版《卧室》献给自己的母亲和妹妹,这幅画也是他内心感情最直接的流露。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给她们画一些最好的作品。”
从1888年10月到1889年夏天,在近一年时间里,梵高画了3个版本的《卧室》,这组作品静静地诉说着他对平凡生活、对精神归宿的渴望。
在绘画中寻找净土
在梵高的《卧室》一侧,陈列着他作于1887年,也就是去往阿尔勒之前的自画像。梵高采用点彩派的技法,在画中描绘了自己身着翻领夹克、目光炯炯的样子。画面十分简洁,并在面部周围营造出一种光晕效果。画家埃米尔·贝尔纳曾将这幅画称为“燃烧的脸”。
《卧室》的另一侧则是高更的一系列作品。与梵高诀别后,高更越来越厌倦“欧洲对金钱的挣扎”,他相信只有在最原始的地方才能画出最真实的人和景,并获得心灵的自由。1891年6月,他来到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即大溪地。他在这座天堂之岛上旅居了两年,对当地的文化传统以及毛利艺术的遗存进行了深入研究,创作了大量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
此次展出的《塔希提的女人》又名《沙滩上》,在黄色的沙滩和写意式的潟湖波浪之间有两个沉默的女人,一个穿着当地的帕雷欧裹身裙,另一个穿着一种由传教士引入的连衣裙。高更从德拉克洛瓦描绘后宫场景的画作中汲取灵感,借鉴其舞台化的人物布局,从而表达一种深入内心的隔绝感。
第一次从塔希提岛归来后,高更绘制了一幅自画像——《艺术家肖像》。画中的他身穿塔西提岛的民俗服装,面容有些疲惫。画面的背景颇有看点,他不仅以镜像翻转的形式呈现了不久前刚完成的作品《死亡的幽灵在注视》,还展现了他的画室兼公寓的景象,画室的墙壁按照梵高的建议涂上了黄色,墙上还有塔希提岛主题的画作。
令人意外的是,这幅自画像的背面还绘有高更的邻居、瓦格纳的追随者——音乐家威廉·莫拉尔的肖像。画中的莫拉尔神情有些恍惚,画面的背景以蓝色为基调,这种表现手法预示了对毕加索“蓝色时期”艺术风格的影响。
高更的内心始终渴望着一片人间净土,可是人间哪有净土?只有绘画才是他的心灵归宿。1901年,高更来到更为原始的马克萨斯群岛,两年后在岛上去世。离世前,他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在我的作品中,野性取代了人性,这是令人惊讶和困惑的根源,也是我的作品独树一帜的原因。”
建筑大师卡洛·斯卡帕深爱高更的作品,正如他所说:“直线象征无限,曲线限制创造,而色彩则可以让人哭泣。”高更画作中的色彩是鲜明且浓烈的,他常以红、黄、蓝等原色为主色调,与梵高的色彩让人亢奋不同,高更的色彩碰撞常常给人以神秘且深邃的感觉。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认为,高更的色彩并非对现实世界的复制,而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他通过色彩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奇幻与想象的精神领域。
他是梵高的精神导师
在《两个布列塔尼女子》中,高更描绘了两位女子,左侧是一位田间的劳作者。这幅画与此次展览的另一幅焦点巨著——米勒的《拾穗者》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拾穗者》描绘的是一种古老的欧洲习俗——收割之后,农民可以拾取地里剩下的麦穗,但必须得到地主的同意。在画面中可以看到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在监督这一过程。《拾穗者》在1857年展出时曾经引起争议,米勒被认为借由这幅画抗议当时的农民尤其是农妇的艰难生活。
“画面上不过3个人而已,正在一片平坦的田地里辛勤地劳动,她们既不美丽也不优雅。画中没有美好的田园生活情调。这些农妇行动缓慢吃力,都在专心干活。米勒全力强调她们宽阔结实的体格和不慌不忙的动作。映衬着阳光明媚的平原,她们的形象被塑造得坚实稳定,轮廓简单。这样,他的3个农妇形象具有一种比学院派的英雄形象更自然、更真实的气派。乍一看,画面布局好像漫不经心,其实却加强了安定、平衡的感觉。”著名艺术评论家贡布里希这样写道。
米勒1814年生于法国,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所谓现实主义,不只是对现实事物的表面描绘,而是通过最平凡的事物表达最深刻的东西。米勒的作品以沉稳、安静、庄重而著称,他擅长用质朴的笔触赋予平凡生命以史诗般的力量。他笔下的农民虔诚而质朴,《拾穗者》《晚钟》《播种者》等代表作让无数观众在日常劳作与俭朴生活的画面中感受到诗意,也感受到他对农村生活的挚爱。
从梵高立志成为艺术家伊始,米勒就是他从艺路上最重要的精神导师,也正是受到米勒的影响,梵高立志成为一位“农民画家”。米勒在画中捕捉大地与自然的神韵,梵高则从米勒的画作中获得了灵感与启示。
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梵高不间断地临摹米勒的画作,数量不下百幅。每当他感到迷惘之时,就会想到米勒,并临摹他的作品。他曾经模仿米勒的《播种者》画了30多幅作品。播种者是面对失败永不放弃的象征,因为他们相信“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6-16332-0.html他的“卧室”与他的“岛屿”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