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追寻抗大红色足迹

巍巍太行,层峦叠嶂,蜿蜒的抗大路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散落其间的红色遗迹。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自诞生之日起,它的命运便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深深植根于救国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1939年,抗大总校迁往晋冀豫边区,并在各主要根据地先后创办12所分校。1940年11月,抗大总校的师生们辗转迁徙至河北省邢台市浆水镇一带,校部驻前南峪村,政治部驻浆水村,卫生处驻安庄村。直至1943年春,抗大总校迁回陕西。
1999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简称“抗大陈列馆”)在浆水镇建成,这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的全面反映抗大发展史的专题性陈列馆。“为保护抗大师生,当地群众被日军从山顶推下,37人当场牺牲。”讲解员刘小燕面向大寨山,语调沉重地道出反“扫荡”期间的悲壮事迹。如今,山脚下立起了大寨山惨案纪念碑,人们在这里缅怀先烈。
一张张黑白照片、一封封书信、一件件旧物……走进抗大陈列馆,抗大师生在崇山峻岭间刻苦学习、辛勤劳动、英勇战斗的峥嵘岁月似画卷一般展开。
朗朗书声响在山谷,拳拳赤心映照河山。校舍简陋,课堂设在农家院落、窑洞。冬天,他们抱着羊取暖学习;夏日,没有纸笔,就折下柳枝在地上写字。师生们胸怀家国,将课堂化作救亡图存的阵地,将所学所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战最前线。
展厅中一个泛黄的小木箱引起了记者注意。据介绍,它由抗大学员董杰天捐赠,是那段厚重历史真实剖面的实物见证。董杰天曾在抗大学习,担任过卫生处医生助理。她背着从延安带来的破旧帆布包,走村串巷为村民送药治病。村民们看在眼里,用白杨木特地为她做了个轻便实用的小木箱,中间存放药物,侧面可以坐下年幼的孩子。后来,小木箱陪伴董杰天转战南北,救助了无数伤员和群众。
抗大陈列馆讲解员刘小燕为参加“太行山上思政课”的学生进行讲解
抗大陈列馆供图
“抗大它是伟大时代的产物,也是陶冶锻炼伟大时代英雄的熔炉。在我党建军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曾任抗大总校副校长的何长工在《邢台浆水抗大总校太行山驻地碑文》中这样写道。在浆水镇的这段岁月,抗大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军政人才,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积蓄了磅礴力量。
近年来,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带领馆员,奔赴9省的25个县、市采访了40余名抗大老学员,留下珍贵的口述史。这些老学员亲切地称杨树一行为“浆水的女儿”,质朴的话语里藏着对老区深深的牵挂。访谈过程中,有人回忆入校初心,拍着桌子脱口而出“不当亡国奴”,有人临别殷切叮嘱“要用抗大精神指导工作和生活”,有人在病床弥留之际抱紧抗大校旗。
“家家住学员,户户是房东”,当时抗大的5000余名师生分散在附近几十个村庄里,抗大师生与浆水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抗大总校在浆水办学2年零3个月,为这里留下了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大旧址群。如今,这些红色资源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抗大红色文化正在反哺浆水老区。
以旧址群为载体,抗大陈列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持续推进抗大旧址群共享共建项目,完成卫生处旧址、上干科支部旧址、上干营旧址等23处旧址布展提升工作;组织“寻访老房东”“老房东夜谈会”等活动,组建“抗大旧址宣讲团”,让旧址村人人能讲抗大故事。
太行山下,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如今,浆水镇以抗大精神之旅为主题,推出“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英雄之旅”“艰苦奋斗之旅”三条精品线路;前南峪村继承抗大精神,将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和抗大人文资源,开发“红绿结合”的生态旅游区;安庄村的旧址院落得到保护修缮,游客们穿梭其间,在触摸红色记忆中让抗大精神于心底扎根……
巍巍太行,层峦叠嶂,蜿蜒的抗大路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散落其间的红色遗迹。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自诞生之日起,它的命运便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深深植根于救国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1939年,抗大总校迁往晋冀豫边区,并在各主要根据地先后创办12所分校。1940年11月,抗大总校的师生们辗转迁徙至河北省邢台市浆水镇一带,校部驻前南峪村,政治部驻浆水村,卫生处驻安庄村。直至1943年春,抗大总校迁回陕西。
1999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简称“抗大陈列馆”)在浆水镇建成,这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的全面反映抗大发展史的专题性陈列馆。“为保护抗大师生,当地群众被日军从山顶推下,37人当场牺牲。”讲解员刘小燕面向大寨山,语调沉重地道出反“扫荡”期间的悲壮事迹。如今,山脚下立起了大寨山惨案纪念碑,人们在这里缅怀先烈。
一张张黑白照片、一封封书信、一件件旧物……走进抗大陈列馆,抗大师生在崇山峻岭间刻苦学习、辛勤劳动、英勇战斗的峥嵘岁月似画卷一般展开。
朗朗书声响在山谷,拳拳赤心映照河山。校舍简陋,课堂设在农家院落、窑洞。冬天,他们抱着羊取暖学习;夏日,没有纸笔,就折下柳枝在地上写字。师生们胸怀家国,将课堂化作救亡图存的阵地,将所学所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战最前线。
展厅中一个泛黄的小木箱引起了记者注意。据介绍,它由抗大学员董杰天捐赠,是那段厚重历史真实剖面的实物见证。董杰天曾在抗大学习,担任过卫生处医生助理。她背着从延安带来的破旧帆布包,走村串巷为村民送药治病。村民们看在眼里,用白杨木特地为她做了个轻便实用的小木箱,中间存放药物,侧面可以坐下年幼的孩子。后来,小木箱陪伴董杰天转战南北,救助了无数伤员和群众。
抗大陈列馆讲解员刘小燕为参加“太行山上思政课”的学生进行讲解
抗大陈列馆供图
“抗大它是伟大时代的产物,也是陶冶锻炼伟大时代英雄的熔炉。在我党建军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曾任抗大总校副校长的何长工在《邢台浆水抗大总校太行山驻地碑文》中这样写道。在浆水镇的这段岁月,抗大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军政人才,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积蓄了磅礴力量。
近年来,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带领馆员,奔赴9省的25个县、市采访了40余名抗大老学员,留下珍贵的口述史。这些老学员亲切地称杨树一行为“浆水的女儿”,质朴的话语里藏着对老区深深的牵挂。访谈过程中,有人回忆入校初心,拍着桌子脱口而出“不当亡国奴”,有人临别殷切叮嘱“要用抗大精神指导工作和生活”,有人在病床弥留之际抱紧抗大校旗。
“家家住学员,户户是房东”,当时抗大的5000余名师生分散在附近几十个村庄里,抗大师生与浆水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抗大总校在浆水办学2年零3个月,为这里留下了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大旧址群。如今,这些红色资源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抗大红色文化正在反哺浆水老区。
以旧址群为载体,抗大陈列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持续推进抗大旧址群共享共建项目,完成卫生处旧址、上干科支部旧址、上干营旧址等23处旧址布展提升工作;组织“寻访老房东”“老房东夜谈会”等活动,组建“抗大旧址宣讲团”,让旧址村人人能讲抗大故事。
太行山下,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如今,浆水镇以抗大精神之旅为主题,推出“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英雄之旅”“艰苦奋斗之旅”三条精品线路;前南峪村继承抗大精神,将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和抗大人文资源,开发“红绿结合”的生态旅游区;安庄村的旧址院落得到保护修缮,游客们穿梭其间,在触摸红色记忆中让抗大精神于心底扎根……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6-16209-0.html太行深处,追寻抗大红色足迹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