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眼中的“只此青绿”

最近,沪上的精彩展览层出不穷,其中,“刘海粟美术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展”举行月余以来,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欣赏。
本次纪念展不仅展出了刘海粟的经典之作、该美术馆三十年来的精彩馆藏,还有一批刘海粟生前收藏的古代书画,其中有不少珍品难得一见。
夜深人静临摹仇英
一个工作日的下午,记者走进刘海粟美术馆,馆内人头攒动。刘海粟先生的女儿、画家刘蟾欣然向记者介绍起展厅中她最熟悉的几幅古画。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八大山人的《孔雀竹石图》。”刘蟾告诉记者,“这幅画是父亲的珍藏,他很喜欢孔雀尾巴上的三根翎毛,他告诉我,这幅画是八大山人讽刺那时的三品官的。”
《孔雀竹石图》是八大山人晚年“怪诞画风”的代表作之一。他笔下的花鸟鱼虫总是形象夸张,充满一股倔强之气。这幅画的吸睛之处在于磐石之上的两只孔雀,笔法精炼简洁,造型憨态可掬。八大山人通过对孔雀、磐石等物象形态与空间布局的变异,打破了人们的惯常思维,以一种符号化、夸张化和趣味化的方式呈现出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并透露出他对世界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画面周边大面积的留白,与画中心的孔雀形成了虚实对比,这种处理方式在增强画面空灵感的同时,使得这幅作品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及艺术张力。
1922年,刘海粟应蔡元培之邀去北京讲课,并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西洋画展,没想到引来一片批评之声:中国人画什么西洋画?报纸上有评论称他是“艺术叛徒”。刘海粟对这一带有讽刺意味的称呼沿用不讳:“骂我‘艺术叛徒’,那我就收用了这个别号,同时开始作国画。”
早在1912年,刘海粟在创办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就与活跃于沪上的书画界名家、收藏家交往甚密,特别是与书画鉴藏家吴湖帆,以及古董商钱镜塘的往来,使得刘海粟得以经眼众多珍贵名画,鉴别力大大提升。当时,由于时局的动荡,大量苏杭富商、书画家来上海躲避战乱,有些人不得已将携带的家藏书画低价变卖,刘海粟在这段时间购藏了不少古代书画。
“父亲一直提倡既要学习西方的艺术,也不要忘了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夜深人静时,他经常在书房里研究古画。有时候还会临摹,比如这幅仇英的《秋原猎骑图》,他是爱不释手。不过,他临摹古画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汲取传统绘画的精神。”刘蟾说道。
《秋原猎骑图》描绘的是塞外深秋的景色,山川寂寥,原野空旷,四人六马,生动准确,行笔洒脱畅快,线条刚硬若铁,设色秀润简淡,尽显仇英画人物鞍马的才能。
仇英是漆工出身,曾在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作画长达十余年,广泛观摩和临摹古代名迹,技艺大进,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工笔重彩人物和青绿山水方面独树一帜,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吴升在《大观录》中这样评价《秋原猎骑图》:“笔势疏放,殊类唐人胡瑰。”
“不要忘了关仝的画”
刘海粟曾游历欧洲,饱览世界名画,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搜集和深入研摩中国传统绘画,并积累了一批系统而完整、几乎贯穿了中国书画史各个朝代的名家珍品。然而,他从来没有把这些来之不易的收藏品视作个人的财富。“在父亲看来,让更多艺术爱好者得以欣赏、研究、探讨,才是这些艺术品真正的价值所在。”
98岁那年,刘海粟决定将自己的毕生收藏捐赠给刘海粟美术馆,包括三百多件历代名家书画,以及他本人创作的三百六十多件油画和二百多件国画、书法。“在整理众多作品时,他特意叮嘱我们不要忘了关仝的《溪山幽居图》。”刘蟾说。
1919年10月,刘海粟从日本归国途中结识了当时新华艺专的校长徐郎西,他到徐家看画时,从客商手中以三百元购入了两幅画,其中一幅就是关仝的《溪山幽居图》。
关仝是五代后梁时期著名的山水画画家,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四大山水画家”。他的风格朴素遒劲,善于表现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与雄伟气势,因而被称为“关家山水”。
这幅《溪山幽居图》没有藏款,刘海粟购入此画后,几乎日日观摩,有一次他拿着放大镜细细端详,在一棵树上发现了“关仝”二字。回沪后,他把这幅画拿给上海美专唐吉生教授鉴赏。唐吉生认为此画是难得的佳品,不过到底是不是关仝的真迹,还不能轻易下定论,于是就提出请鉴定名家高邕之、何诗荪、吴昌硕等审定,刘海粟欣然同意。几天后,唐吉生答复:“吴老看了,认为是了不起的好画。”叶恭绰也加以鉴定并题字。
展厅中还有两幅金代的画作可谓难得一见:李早的《白描阅兵图》和赵滋的《山外寒云图》。
1957年,刘海粟在地摊上的一堆旧画中偶然发现了《白描阅兵图》,画上有康有为的引首和跋。他早年曾在康有为家中见过这幅作品,康有为的《万木草堂藏画目》中也对此画有过记载。
李早是活跃于金章宗时期的画院画家,擅画人物鞍马。《白描阅兵图》描绘了北方游牧民族于群山中阅兵或会猎的场景,画风承袭了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白描法,人马、器具、草木皆以勾勒为主,山体则以淡墨渲染,表现了塞外的寒冽之象。画中的人马虽小,但描绘精微,神态毕现,充满了戏剧性和节奏感。
赵滋的《山外寒云图》是一幅全景式高远构图的青绿山水。巍峨苍翠的山体气势夺人,山上丛林茂盛、嘉树成荫。画面的前景、中景皆点缀屋宇数椽,白衣高士正在凭窗读书。细看,还有两位戴笠披蓑打扮的高士似乎在交谈。整幅画面处理严谨细腻,描绘出一派绝无尘喧的山林僻境风光,设色清雅明丽、浓淡相宜,工致精巧又不失古拙秀逸之气。
融合中西的先驱者
1912年11月,年仅17岁的刘海粟与友人在上海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首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之先河。上海美专得到了一众海派艺术大师与社会文化名流的青睐,一时间可谓人文荟萃,中西艺术精英济济一堂,师资实力之强在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堪称绝响。上海美专逐渐成长为新美术运动的摇篮,对中国的现代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厅中除了众多刘海粟收藏的古代书画精品之外,还汇聚了不少20世纪海派名家的作品。其中有两个冷僻的名字,以他们融合中西的作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曾任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长的吴法鼎是中国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第一人。1911年,他由河南省选派赴法国留学,最初学习的专业是法律,后来改学油画,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19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艺专、上海美专任教。可惜的是,被刘海粟称为“艺坛之硕学”的吴法鼎年仅41岁就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很多作品为后人所知。
此次展出的《四鹿图》是一幅水墨画,描绘了四头梅花鹿于山林间悠闲憩息的情景。作为一位曾受严格西式造型训练的油画家,吴法鼎对鹿的造型描绘颇为精准,卧鹿及右侧臀部向外的鹿在传统造型中鲜少看到。他虽然是油画家,但在传统笔墨方面亦有不俗功力。从树及山坡的画法来看,颇有传统功底,唯有取景法参用了西方焦点透视的方法。
刘海粟在题跋这样写道:“此帧乃伯兄逝世三日前所作,笔峰劲逸,气局宏崇,活气拂拂,指腕间一洗古法,独辟新径,乃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吾粟与伯兄亲而未尝索伯兄画,伯兄归国后,又久不作国画,偶然作此竟夷绝笔,痛矣。”文字间难掩惋惜之情。
张弦曾任上海美专西画科主任,是现代中国美术界的先驱者之一。他流传至今的作品非常少。展厅中的《人物》在众多名家画作中令人眼前一亮。
张弦早年求学于法国,深受西方绘画风格的影响,回国后独辟蹊径,将民间艺术的质朴线条融入油画创作中。20世纪30年代,他与倪贻德等人成立“决澜社”,掀开了中国近代美术运动新的一页。
《人物》创作于张弦在上海美专任教期间,透过这幅充满现代感的人物画不难看出他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绘画技术的融会贯通,画中的女性以传统水墨勾勒,线条灵动松散,淡彩赋色,略施阴影,清润秀美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最近,沪上的精彩展览层出不穷,其中,“刘海粟美术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展”举行月余以来,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欣赏。
本次纪念展不仅展出了刘海粟的经典之作、该美术馆三十年来的精彩馆藏,还有一批刘海粟生前收藏的古代书画,其中有不少珍品难得一见。
夜深人静临摹仇英
一个工作日的下午,记者走进刘海粟美术馆,馆内人头攒动。刘海粟先生的女儿、画家刘蟾欣然向记者介绍起展厅中她最熟悉的几幅古画。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八大山人的《孔雀竹石图》。”刘蟾告诉记者,“这幅画是父亲的珍藏,他很喜欢孔雀尾巴上的三根翎毛,他告诉我,这幅画是八大山人讽刺那时的三品官的。”
《孔雀竹石图》是八大山人晚年“怪诞画风”的代表作之一。他笔下的花鸟鱼虫总是形象夸张,充满一股倔强之气。这幅画的吸睛之处在于磐石之上的两只孔雀,笔法精炼简洁,造型憨态可掬。八大山人通过对孔雀、磐石等物象形态与空间布局的变异,打破了人们的惯常思维,以一种符号化、夸张化和趣味化的方式呈现出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并透露出他对世界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画面周边大面积的留白,与画中心的孔雀形成了虚实对比,这种处理方式在增强画面空灵感的同时,使得这幅作品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及艺术张力。
1922年,刘海粟应蔡元培之邀去北京讲课,并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西洋画展,没想到引来一片批评之声:中国人画什么西洋画?报纸上有评论称他是“艺术叛徒”。刘海粟对这一带有讽刺意味的称呼沿用不讳:“骂我‘艺术叛徒’,那我就收用了这个别号,同时开始作国画。”
早在1912年,刘海粟在创办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就与活跃于沪上的书画界名家、收藏家交往甚密,特别是与书画鉴藏家吴湖帆,以及古董商钱镜塘的往来,使得刘海粟得以经眼众多珍贵名画,鉴别力大大提升。当时,由于时局的动荡,大量苏杭富商、书画家来上海躲避战乱,有些人不得已将携带的家藏书画低价变卖,刘海粟在这段时间购藏了不少古代书画。
“父亲一直提倡既要学习西方的艺术,也不要忘了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夜深人静时,他经常在书房里研究古画。有时候还会临摹,比如这幅仇英的《秋原猎骑图》,他是爱不释手。不过,他临摹古画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汲取传统绘画的精神。”刘蟾说道。
《秋原猎骑图》描绘的是塞外深秋的景色,山川寂寥,原野空旷,四人六马,生动准确,行笔洒脱畅快,线条刚硬若铁,设色秀润简淡,尽显仇英画人物鞍马的才能。
仇英是漆工出身,曾在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作画长达十余年,广泛观摩和临摹古代名迹,技艺大进,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工笔重彩人物和青绿山水方面独树一帜,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吴升在《大观录》中这样评价《秋原猎骑图》:“笔势疏放,殊类唐人胡瑰。”
“不要忘了关仝的画”
刘海粟曾游历欧洲,饱览世界名画,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搜集和深入研摩中国传统绘画,并积累了一批系统而完整、几乎贯穿了中国书画史各个朝代的名家珍品。然而,他从来没有把这些来之不易的收藏品视作个人的财富。“在父亲看来,让更多艺术爱好者得以欣赏、研究、探讨,才是这些艺术品真正的价值所在。”
98岁那年,刘海粟决定将自己的毕生收藏捐赠给刘海粟美术馆,包括三百多件历代名家书画,以及他本人创作的三百六十多件油画和二百多件国画、书法。“在整理众多作品时,他特意叮嘱我们不要忘了关仝的《溪山幽居图》。”刘蟾说。
1919年10月,刘海粟从日本归国途中结识了当时新华艺专的校长徐郎西,他到徐家看画时,从客商手中以三百元购入了两幅画,其中一幅就是关仝的《溪山幽居图》。
关仝是五代后梁时期著名的山水画画家,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四大山水画家”。他的风格朴素遒劲,善于表现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与雄伟气势,因而被称为“关家山水”。
这幅《溪山幽居图》没有藏款,刘海粟购入此画后,几乎日日观摩,有一次他拿着放大镜细细端详,在一棵树上发现了“关仝”二字。回沪后,他把这幅画拿给上海美专唐吉生教授鉴赏。唐吉生认为此画是难得的佳品,不过到底是不是关仝的真迹,还不能轻易下定论,于是就提出请鉴定名家高邕之、何诗荪、吴昌硕等审定,刘海粟欣然同意。几天后,唐吉生答复:“吴老看了,认为是了不起的好画。”叶恭绰也加以鉴定并题字。
展厅中还有两幅金代的画作可谓难得一见:李早的《白描阅兵图》和赵滋的《山外寒云图》。
1957年,刘海粟在地摊上的一堆旧画中偶然发现了《白描阅兵图》,画上有康有为的引首和跋。他早年曾在康有为家中见过这幅作品,康有为的《万木草堂藏画目》中也对此画有过记载。
李早是活跃于金章宗时期的画院画家,擅画人物鞍马。《白描阅兵图》描绘了北方游牧民族于群山中阅兵或会猎的场景,画风承袭了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白描法,人马、器具、草木皆以勾勒为主,山体则以淡墨渲染,表现了塞外的寒冽之象。画中的人马虽小,但描绘精微,神态毕现,充满了戏剧性和节奏感。
赵滋的《山外寒云图》是一幅全景式高远构图的青绿山水。巍峨苍翠的山体气势夺人,山上丛林茂盛、嘉树成荫。画面的前景、中景皆点缀屋宇数椽,白衣高士正在凭窗读书。细看,还有两位戴笠披蓑打扮的高士似乎在交谈。整幅画面处理严谨细腻,描绘出一派绝无尘喧的山林僻境风光,设色清雅明丽、浓淡相宜,工致精巧又不失古拙秀逸之气。
融合中西的先驱者
1912年11月,年仅17岁的刘海粟与友人在上海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首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之先河。上海美专得到了一众海派艺术大师与社会文化名流的青睐,一时间可谓人文荟萃,中西艺术精英济济一堂,师资实力之强在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堪称绝响。上海美专逐渐成长为新美术运动的摇篮,对中国的现代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厅中除了众多刘海粟收藏的古代书画精品之外,还汇聚了不少20世纪海派名家的作品。其中有两个冷僻的名字,以他们融合中西的作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曾任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长的吴法鼎是中国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第一人。1911年,他由河南省选派赴法国留学,最初学习的专业是法律,后来改学油画,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19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艺专、上海美专任教。可惜的是,被刘海粟称为“艺坛之硕学”的吴法鼎年仅41岁就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很多作品为后人所知。
此次展出的《四鹿图》是一幅水墨画,描绘了四头梅花鹿于山林间悠闲憩息的情景。作为一位曾受严格西式造型训练的油画家,吴法鼎对鹿的造型描绘颇为精准,卧鹿及右侧臀部向外的鹿在传统造型中鲜少看到。他虽然是油画家,但在传统笔墨方面亦有不俗功力。从树及山坡的画法来看,颇有传统功底,唯有取景法参用了西方焦点透视的方法。
刘海粟在题跋这样写道:“此帧乃伯兄逝世三日前所作,笔峰劲逸,气局宏崇,活气拂拂,指腕间一洗古法,独辟新径,乃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吾粟与伯兄亲而未尝索伯兄画,伯兄归国后,又久不作国画,偶然作此竟夷绝笔,痛矣。”文字间难掩惋惜之情。
张弦曾任上海美专西画科主任,是现代中国美术界的先驱者之一。他流传至今的作品非常少。展厅中的《人物》在众多名家画作中令人眼前一亮。
张弦早年求学于法国,深受西方绘画风格的影响,回国后独辟蹊径,将民间艺术的质朴线条融入油画创作中。20世纪30年代,他与倪贻德等人成立“决澜社”,掀开了中国近代美术运动新的一页。
《人物》创作于张弦在上海美专任教期间,透过这幅充满现代感的人物画不难看出他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绘画技术的融会贯通,画中的女性以传统水墨勾勒,线条灵动松散,淡彩赋色,略施阴影,清润秀美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6-15247-0.html刘海粟眼中的“只此青绿”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