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大支教团:让教育的星火照亮更多山区少年前行之路

初秋的甘肃宕昌县,山地还裹着几分湿润的绿意,乡村学堂的晨读声混着炊烟飘向山野,旧城中学的铃声里藏着少年们的期待……
中央财经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兼甘肃分团团长龚真泽,于2025年8月21日带着教案与热忱抵达宕昌,成为当地实验中学八年级一、二班的物理老师。这位2003年出生的兰州小伙,与支教团的伙伴们一同穿梭在宕昌的课堂、社团、乡村学堂等志愿服务现场,以“专业务实”为笔,以“共情适配”为墨,在陇南山地书写着青春支教故事。
精准施教:从“搬模式”到“接地气”,让课堂真正“落地”。
“因材施教”是中财大支教团的核心教学原则,而这一原则的深化,始于龚真泽在物理课堂上的“碰壁与调整”。初登讲台时,龚真泽延续大学所学的标准化教学框架,严格按照“教学目标—重难点—实验步骤—当堂检测”撰写教案,以标准普通话讲授严密的物理概念,将熟悉的课堂节奏原封不动“搬”到宕昌。但很快,学生作业错误率上升、课堂提问陷入“自问自答”的尴尬,他敏锐意识到问题关键:当地孩子初二才首次接触物理,实验经验匮乏、抽象思维尚未成型,标准化的“高节奏”教学反而成了“拦路虎”。
自此,龚真泽开启了一场“教学适配革命”:
节奏慢下来:物理实验不再“一步到位”,先让学生亲手“玩”器材、熟悉特性,再逐步讲解原理;作业从复杂计算转向“观察+描述”,引导学生先建立对物理现象的直觉认知,再引入专业符号与公式。
——语言“降降温”:将课堂用语替换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同一节课先让学生用方言描述物理现象,再循序渐进替换为物理术语。比如讲解“光的反射”时,先从“水面照镜子”的日常场景切入,再自然引出专业概念。
——错题“再利用”:创新设计“返场票”制度,要求学生在每次作业后挑选一道错题,按“错因分析—改正过程—同类新题创编”三步写清内容;每周五最后一节课,随机抽取三张“返场票”当堂讲解,被抽中的学生可获得“实验优先操作权”。一个月后,相同知识点的正确率提升22个百分点,课堂上主动举手的学生多了,作业里也出现了“老师,我发现……”的稚嫩笔迹。
龚真泽的教学调整,是中财大支教团“精准施教”的生动缩影。旧城中学的邰语辰老师针对不同基础学生分层布置作业,构建“知识传授+心理疏导”双轨教学模式;谢姆斯耶·玉苏甫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互动设计,从初登讲台的紧张逐步成长为学生喜爱的教师;宕昌二中的5名支教成员以每周68节的饱满课时量投入教学,主动向资深教师请教授课技巧,推动学生学习成绩与态度双向提升。这支年轻的支教队伍始终坚信,优质教学不是“把知识送下去”,而是“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再与他们一同向上攀登”。
特色赋能:植“财校基因”,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依托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科特色,支教团为宕昌教育注入了独特活力。9月6日清晨,玉岗村青鸾学堂的晨雾尚未散尽,支教团成员张安怡等4人便带着彩色卡纸、手绘硬币卡片等候在教室门口,一场专为乡村孩子设计的“财菁一课”正式开课。课程摒弃复杂公式,从学生熟悉的“小卖部买卖”场景切入:支教老师扮演顾客,提出购买“3元辣条”“5元笔记本”等需求,让孩子们轮流扮演“店主”,用手绘硬币卡片练习收钱、找零,通过连加计算商品总价、用减法核算找零金额,将抽象的数学与财经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互动游戏。当有学生举手喊道“我帮奶奶卖核桃,3斤算24元对不对”时,这堂“接地气”的特色课已然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除了“财菁一课”,邰语辰老师指导的手工裁艺社团同样充满生机。孩子们用扭扭棒拧出小兔子、用丝线缠制非遗缠花、用硬纸板搭建机械模型,每当完成一件作品,都会高高举起向老师展示,眼中闪烁着创造的光芒。未来,支教团还计划开展学科答疑沙龙、学习方法分享会,在帮学生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进一步点燃他们对学科探索的兴趣。
志愿担当:走出课堂,让支教更有“温度”。
在中财大支教团看来,支教的价值不仅限于讲台,更在于深度融入当地、用行动传递温暖。9月26日至28日,宕昌县“石榴杯”中小学生运动会举办期间,龚真泽与支教团成员许诺主动参与志愿服务:龚真泽担任小学五人制足球比赛主裁判,三天内执哨6场赛事,每场结束后都会对小球员们说上一句“跑得很棒,下次继续加油”;许诺则化身初中篮球比赛记分员,指尖在记分牌上快速精准操作,细致记录每一个进球与犯规瞬间。看着赛场上奋力奔跑的小球员,支教的教育意义在赛场之上进一步延伸。
9月21日,6名支教团成员以青年志愿者身份,协助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完成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的接待工作。他们提前熟悉酒店路线,在现场引导参会人员、协助拎取行李、分发会议资料,三天内在三个酒店分工协作,累计接待超240人。早在7月的岗前培训中,支教团便已在甘肃省委党校系统学习支教技能与当地红色文化,此次志愿服务不仅是对培训成果的实践,更以细致周到的行动传递了红色精神。
未来:让物理生根,让星火延续。
“一年支教时光很短,只想做好一件事——让物理在孩子们心里先生根,再发芽。”这是龚真泽始终坚守的初心。对于后续支教工作,他已有清晰规划:利用午休、晚自习时间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开小灶”,为每人定制“补基础—升兴趣—破难点”三步走个性化计划;向学校理化生教研组提交“学情圆桌”倡议,提议每月汇总各年级学科共性短板,共同研发适配校情的“低起点、小步子”分层教学方案;推动“物理小导师”结对活动,让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口袋助教”,通过同伴讲解、一对一示范的方式带动全班进步。
龚真泽与中财大支教团的伙伴们将继续扎根宕昌,在课堂教学中打磨细节、在特色活动中丰富形式、在志愿服务中传递温度。他们期待着,明年夏天离开时,若有学生经过官鹅沟,能指着湖面的倒影说出“龚老师,你看,光的反射”——这便是对他们一年坚守最好的回馈。
这并非龚真泽一人的坚守,而是中财大支教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实践。他们以青春为笔,在宕昌的山野间书写着“专业、务实、温暖”的支教答卷,只为让教育的星火,照亮更多山区少年的前行之路。(刘国庆)(中国发展网)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5-72902-0.html中财大支教团:让教育的星火照亮更多山区少年前行之路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