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万架无人机同时在深圳上空,怎么管?
深圳的天空正变得前所未有的繁忙。
2024年,这座城市的无人机载货飞行架次高达77.6万架次,日均飞行器规模已逐步逼近一万架。低空经济的热潮背后,一个严峻的挑战已浮出水面:规模,这个产业发展的价值基石,正成为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在由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主办的2025IDEA大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该院低空经济分院院长李世鹏向观察者网等媒体指出,低空经济最大的挑战和痛点就是规模化,“一旦产业上了规模,很多以往没遇到过的问题都会浮现。”
万架规模,管理复杂度面临质变
资料显示,2024年深圳无人机载货飞行架次达77.6万架次,开通航线250条,直升机载人飞行2.8万架次。2025年7月31日,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其中提到要在2026年前实现“产值突破1300亿元、支撑超万架飞行器同时飞行”的硬指标,李世鹏也提到,当前深圳的飞行器规模已经达到一万架的规模。
从零星飞行到万架齐飞,低空管理的复杂度发生了质变。李世鹏用形象的对比说明了这一变化:"少量飞行器时,无需复杂管理,甚至'闭着眼睛飞都不会有问题'。"但当规模达到万架级别,空域变得拥挤,飞行器间距大幅缩小,传统管理方式立即显得捉襟见肘。
这种压力在深圳已经转化为具体的安全隐患。数据显示,由于低空飞行频次密集,当地已出现十几起有人机与无人机危险接近的事件。问题的根源在于技术标准的差异:有人驾驶航空器使用的气压高度会随气候条件波动,而无人机依赖的卫星导航高度相对稳定。这种"高度基准"的不统一,使得合规飞行也可能导致实际空域中的位置冲突。
更为深层的是,规模扩张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指数级的要求。当飞行器数量从百架迈向万架,后台所需的算力、通信带宽和管控逻辑都需要跨越式升级。现有的技术体系能否支撑未来十万架次同时在空的场景,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核心课题。
技术破局:从硬件创新到系统进化
面对规模化挑战,技术创新正在开辟新的路径。在2025IDEA大会上,李世鹏团队展示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硬件方面,"高度盒子"(低空多元高度基站)通过布设在各区域的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并统一不同飞行器的高度基准,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度冲突问题。这款产品已获得民航局的行业标准认证,为大规模应用扫清了障碍。
大会现场
软件系统的进化同样令人瞩目。OpenSILAS系统从1.0到2.0的升级,实现了从"观察者"到"行动者"的转变。新系统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能够自动生成航线、评估风险并提供避让指引。其创新的"连续四维时空数据场"架构,大幅提升了计算效率,为应对更大规模的管理需求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技术创新始终遵循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中国各地低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研发团队提出了"低空进化论"理念,构建了可梯度适配的产品矩阵。从日飞行量不足百架区域的基础感知,到万架级城市的高级干预系统,这种分层设计既满足了当下需求,也为未来升级预留了空间。
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3-159985-0.html当万架无人机同时在深圳上空,怎么管?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