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弘:巨头纷纷裁员,汽车行业怎么了?
中新经纬10月31日电 题:巨头纷纷裁员,汽车行业怎么了?
作者 章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近日,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启动一场代号为“自愿遣散计划”的裁员风暴,期望能够鼓励约3万名员工自愿离职。而在此之前,奥迪、日产汽车公司等多家汽车巨头已纷纷宣布裁员。这是巧合,还是行业趋势改变的必然?
汽车巨头的转型阵痛
传统汽车巨头相继推出大规模的人员与产能优化计划,并非偶然。这实质上是行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席卷之下,一场深层次结构性变革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燃油车市场需求持续萎缩,产业链结构正经历根本性重塑。例如,电动化车辆零部件数量较燃油车减少约40%,且生产流程高度自动化,这直接压缩了传统机械工程师与装配工的需求。面对转型压力,车企不得不调整组织架构,削减冗余岗位,并将资源集中于电动化与智能化的研发前沿。
从技术角度来看,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人力资源结构正被颠覆。软件能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这也要求车企必须大规模引进软件工程师、算法专家与数据科学家。例如,大众集团计划到2025年将自研车载软件比例提升至60%,并已组建起超5000人的软件团队。与此同时,既精通汽车硬件又熟悉软件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凸显。组织架构也随之演变,独立的软件部门与跨职能团队正打破传统的部门墙,以匹配软件的快速迭代节奏。
此外,一个极为现实的挑战在于,电动化、智能化转型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例如,大众集团5年投入1500亿欧元研发新能源技术。因此,裁员与关厂,成为巨头们“瘦身健体”、集中资源投向未来的现实选择。为平衡研发投入与财务压力,车企只能通过裁员节省成本,为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中国车企的战略窗口期
中国车企一直是向新能源车转型的积极推动者,在市场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全球占比超过63%;2023年达到64%;2024年继续保持着70.4%的份额,其中四季度的全球占比更是达到75%。
传统巨头面临的转型困境,正为中国车企开辟出宝贵的战略机遇期。中国车企应采取策略,以最大化利用这一时间差。一方面继续加大对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核心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跨界合作,与科技企业(如华为、百度)合作,加速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打造差异化优势。
在市场开拓方面,应在深耕国内下沉市场的同时,加速利用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开拓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国内市场,尤其是下沉市场,可以说是中国车企发展的“压舱石”和“试验田”,既可以为车企提供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支撑研发和海外扩张,又可以基于庞大的用户数据,快速迭代产品和营销策略。
此外,要打造全球性企业,提升品牌形象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战略,中国车企应通过高端车型和优质服务积极树立品牌价值。同时,加强品牌故事传播,强调环保、科技、创新等理念,吸引年轻消费者和高端市场。
2030年新格局:谁将最终胜出?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主流车企全面迈入电动化时代,汽车产业格局将迎来重塑。
笔者预计,到2030年,全球汽车产业将形成新能源汽车主导市场的新格局。全球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预计将达50%左右,新能源汽车销量或接近4000万台。中国、美国、欧洲等市场将继续引领全球增长,其中,中国车企在全球销量前十中预计仍将占据多个席位,保持在欧洲市场渗透率的领先地位。技术驱动的智能化将更加普及,智能驾驶、生成式AI(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使高阶智能化功能下探至15万元车型,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智能移动空间,“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也将更加明显。供应链方面,预计将形成区域化与全球化并存的局面:汽车供应链从“全球标准化”转向“区域差异化”,中国和欧美成为创新核心,但跨国供应链仍不可或缺。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将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兼并收购与战略合作将成为常态。
届时,决定车企能否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将集中于以下几点:首先是技术创新能力。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算法、软件生态等领域的突破,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基石。其次是成本控制能力。那些通过规模化生产、供应链优化和技术创新,实现成本领先的企业将占据优势。再次是高效的体系化组织。那些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高效协同,提升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将构筑起强大的运营与创新护城河。最后是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只有深入理解不同市场特点,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精准满足用户对续航、安全与智能体验核心诉求的车企,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当前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各类车企均有机会成为赢家,关键在于能否顺应趋势、实现自我突破。能够完成自我革命的传统巨头如丰田、奥迪等,凭借深厚的制造经验、品牌口碑和供应链优势,若能主动推进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与组织调整,依然有望延续竞争力。而轻装上阵的电动新贵即新势力车企如小鹏、蔚来等,若能解决盈利难题、提升供应链效率,也有望在新兴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深度跨界的科技巨头企业,若能与车企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落地和生态构建,可能成为变革中的重要推手,但需面对汽车制造的复杂性和市场认可度的挑战。专注细分市场的车企同样拥有机遇,如专用车制造商,通过满足特定行业需求,如工程车、医疗车等实现差异化发展。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裁员潮只是这场深刻变革的一个缩影。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唯有主动求变,才能在未来的新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3-158078-0.html章弘:巨头纷纷裁员,汽车行业怎么了?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