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进口量5年近翻番,中国农贸今年将呈“稳总量 调结构”态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 北京报道
粮食安全是全球性议题,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而贸易是解决粮食安全的关键。
日前,第十六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以“贸链全球 共享粮安”为主题,为第三届链博会同期活动,由中国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办。会上,与会嘉宾围绕粮食安全和全球贸易政策协同发展、农业供应链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等热点问题开展研讨交流。
(第十六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现场 舒晓婷/摄)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实现口粮绝对自给、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的同时,以开放姿态积极融入全球农产品市场,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合。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地区冲突和气候变化等多重风险叠加,持续放大全球农业贸易的不确定性,但国际社会积极行动、“全球南方”的发展力量快速崛起、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提升粮食安全水平提供了重要机遇。中方愿同各方携手努力,以多边主义为基石推动农业国际合作走深走实,以开放包容为底色维护农业供应链的安全韧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促进农业绿色转型与粮食安全,畅通全球农业贸易之链,筑牢全球粮食安全之基。
“仓廪实,天下安”。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千方百计支持保障粮食生产,挖掘增产潜力,健全防灾减灾机制,确保粮食丰收。根据公开数据,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同时,中国大力开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合作,已成为世界农产品大市场:农产品进口额稳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额居世界第五位,中国生产的水果、蔬菜等优质农产品“扬帆远航”进入国际市场。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兴乾在会上表示,当前,中国政府着力健全保障粮食安全的体制机制,出台一揽子政策支持稳产保供,这将为各国企业开展对华农业贸易合作带来更多新机遇。建议通过共筑包容共享的贸易规则体系、共建韧性强劲的农业产业链条、共促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共同打造稳定有韧性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的一员,积极助力全球粮农发展。根据公开数据,目前,中国与220多个国家开展农业经贸往来,与125个国家签署机制性合作协议,其中,有农产品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18个,农业对外投资覆盖六大洲117个国家和地区。近十年,中国为非洲举办300多期农业培训班,培训近3万人次,援建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造福亿万百姓。2024年12月1日起,中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贝宁驻华大使阿贾巴在会上介绍,贝宁连续多年保持非洲第一大棉花生产国地位。在中国的支持下,200多名贝宁技术人员接受了机械化培训,在未扩大棉花耕地面积的情况下实现了创纪录产量。“唯有合作与团结,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粮食安全。我们赞赏中国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的引领作用,并重申我们致力于与中国携手共建更加包容、创新、可持续的农业贸易体系。”
会上,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彭廷军发布《202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但仍持续受到地缘政治冲突干扰,俄乌、巴以冲突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增加了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贸易保持稳定向好发展态势。全年农产品贸易额318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030亿美元,增长4.1%;进口额2152亿美元,下降7.9%;贸易逆差1122亿美元,缩小16.7%。进口方面,谷物、植物油等产品进口规模显著下降,而食用油籽、食糖等品类保持增长。重点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大豆进口量再破亿吨,对外依存度维持在80%以上;牛肉进口量增长5%,五年内接近翻番。出口方面,水产品仍是最大的出口产品,出口额207亿美元;蔬菜出口额18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水果出口额85亿美元,也刷新历史纪录。
当前,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升级,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强化,国际物流成本剧烈波动,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将呈现“稳总量 调结构”的发展态势,既要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下行压力,又要在危机中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链接:http://m.sushuapos.com/show-3-149554-0.html牛肉进口量5年近翻番,中国农贸今年将呈“稳总量 调结构”态势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